《滨城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城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滨城区旅游产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正进入逐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新时期。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也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和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扩大内需是中央确定的战略方针,因此从长远看必须不断培育和挖掘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旅游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方面意义重大,而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十二五”规划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中央提出了关于转方式
2、、调结构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也是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为此国务院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山东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恰逢其时,是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使旅游业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2010年12月滨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滨城区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
3、景观,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近年来,我区致力发展旅游产业,紧紧围绕建立“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的奋斗目标,加大投资力度,旅游业呈现出协调稳健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显著增加。2003年2008年,分别建设了三河湖旅游风景区、中海风景区和秦皇台旅游风景区;2009年通过省调控资金建设了杜受田故居保护与修复一期工程和三河湖水上画廊工程。2005年2009年共接待旅游人数389.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89亿元。2010年旅游人数100余万人,旅游收入突破9亿元。现有旅游景区5个,旅行社3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星级宾馆4家,导游员42人,旅游直接从业
4、人员2400人左右,旅游车队3家,旅游车辆27辆,旅游定点购物商店3家。旅游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一步凸显,旅游产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然而与邻近发达旅游地区相比,滨城区旅游业还存在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市场竞争不充分、开发力度不足等诸多差距,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上升的要求。 本次规划通过对滨城区“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发展全面评估,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契机,对滨城区旅游产品整体布局、产业要素、市场开发及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等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为“十二五”期间滨城区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全面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扩大发
5、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深化发展内涵、加快发展速度,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 二、现有规划编制情况描述 为促进滨城区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滨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总体安排,确立旅游业在滨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产业地位,将滨城区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服务周到、管理有序、成熟的旅游目的地。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编制依据1、中央政府和山东省近期出台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海滨度假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指导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2
6、、滨州市政府旅游发展规划。3、滨城区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各项经济指标。4、滨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调研情况。 (二)规划编制区间 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本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三)规划编制思路 本规划以滨城区各项旅游规划为基础,从对滨城区“十一五”旅游业总体评价出发,分析滨城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市场开发、地域发展,并运用SWOT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各项旅游规划和旅游业发展宏观环境等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滨城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导向,以及旅游业各项发展目标;对全区旅游产品布局进行创新规划,深化旅游各项要素产业改革发展,拓展国际国内旅
7、游市场,建立健全有效的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第二章 “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旅游管理的政策体制环境不断优化 滨城区委、区政府从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高度,加强了对旅游业的领导,把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大旅游发展战略,要求各级领导重视旅游,各部门支持配合旅游,全社会参与发展旅游,有力地促进了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的形成。滨城区委、区政府从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发展旅游,用于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引导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吸引更多地民营资本投入旅游开发。 二、旅游发展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近年来,滨城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当
8、务之要,发挥优势,高点定位,挖掘潜力,大手笔实施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美景在滨城”的特色旅游体系与发展格局,即北线的杜受田故居、西线的三河湖旅游风景区、东线的秦皇台风景区、南线的沿黄生态长廊和中线的中海风景区。杜受田故居、三河湖景区分别被认定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创造了5个月通过国家级景区认证的佳绩,填补了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叫响了“三河湖上风光好、假日何必去江南”的品牌。2010年全区实现旅游收入9.5 亿元,同比增长35%,占GDP的3.8%,胜利油田华滨实业有限公司、贵苑大酒店跻身2010年全区纳税100强。
9、目前,全区拥有星级酒店四家,星级餐馆一家,旅行社30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旅游强乡镇1处,旅游特色村1个,旅游从业人员1万余人,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随着我区历史人文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滨城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2010年12月30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焦本强代表区委、区政府做典型发言,滨城区人民政府荣记创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集体二等功。第三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基础条件 (一)位置范围 滨城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北通大海,东临东营市,南连淄博市,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与德州市接壤,西北
10、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滨城区是蜿蜒五千里渤海湾的地理轴心,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和黄河经济带的振兴为滨城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人口经济 滨城区是滨州市委、市政府的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鲁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全区版图面积741平方公里,辖一乡、两镇、七个办事处,47万人口。近年来,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科学求实,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着力打造“追赶超越的中心区、城乡统筹的先行区、高效生态的示范区、魅力和谐的宜居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社会
11、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呈现在世人面前,过去的偏僻小城如今变成了积聚资金的洼地、干事创业的福地、凝聚人气的宝地、热力四射的神往之地。 滨城区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高效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三)历史文化 滨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黄河文
12、化、齐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有“渤海雄邦”之称。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传说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求仙东巡时所筑的秦皇台遗址位于城区东北部;明朝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诞生于此;明清望族,曾出过“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的滨城杜家,一门之盛甲于天下。商周时期人类聚居的兰家遗址、侯家遗址、高家遗址、卧佛台遗址、茅焦台遗址留存于我区,杜受田故居、秦皇台风景区、三河湖旅游风景区、中海风景区、蒲湖风景区,中华第一冬枣园,杨柳雪周公祠,渤海革命纪念园等名胜古迹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二、旅游资源 (一)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13、滨城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市“四环五海”规划面积176平方公里,其中滨城区110平方公里,占62.5%。古滨州八景中,滨城区拥有六景,分别是秦台晓雾、渤海望潮、砂亭雨霁、兔岭浮波、莲池夜月、榆林晚照。滨城区交通便利,滨博高速、220国道、205国道纵横城区,素有“华北枢纽”之称。我区是胜利油田主产区,石油资源丰富。滨城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中华母亲河黄河横穿境内15公里。辖区境内的三河湖风景区水域景观恢宏,自然风光诱人,水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城市的“天然氧吧”,有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特殊潜力。 (二)市场潜力巨大 滨城区人文资源相对丰富,文化异彩纷呈,全区有人文古迹遗址10多处, 有省级重点文
14、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3处 、县级6处。以杜受田和茅焦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秦台庙会、滨州剪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吕剧、东路大鼓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为滨城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发展民间工艺品、美术装裱、古玩收藏、艺术品制作等市场,具有很广阔的潜力。2008年8月,我区的高杜古玩书画文化市场被命名为“滨州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单位”。目前,文化产品已经开始越来越丰富,报刊、书籍、音像制品、文艺演出、书画展、旅游观光等,纷纷走进滨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我区有多个文化社团,像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篆刻协会、票友协会等群众性文化团体,应注重引导群众文化旅游产业的消费,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与
15、个人支持和参与到滨城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中来。 三、宏观环境 (一)政治1、国务院正式将旅游业确立为国家战略产业,推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至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的发展目标,提高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的4.5%,力争到2020年全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2、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山东省政府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经济型态高级化,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培育经济新亮点。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将成为全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成员作用的桥头堡。3、山东省目前已编制完成蓝色经济区的规划纲要并正式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同意选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实现路径的试点区域,从而向晋升为国家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全面构建和谐、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