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30171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这些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的新型生力军,对我国社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工能否顺利的融入城市,能否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是我国现阶段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交替,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1亿人左右。他们在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城市易、融入城市难的问题。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

2、会;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流动;城市化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Abstract :As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a growing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to the city (town)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the farmers work fo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force, the constructi

3、on of our society plays a vital effect. Smooth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can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at this stage of a deep-seated social problems. .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 import

4、ant force appear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with groups of migrant workers alternating generations, 80,90 was born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reached 100 million people. They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also facing

5、into the city easily, into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the city. Efforts to promote the social inclus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Key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nclusion; social mobility; urbanization前 言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

6、农民工的典型定义是: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二者的双重身份,主要指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指的是农民工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上整体融入城市并认同自身新的身份。 从上述定义可知,农民工兼有两种身份和双重角色,其实所谓的农民工,就是农民加工人,并且他们以“农”为起点,以“工”为归宿,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现象。他们是农业户口,但却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正是由于这一尴尬处境,农民工往往在城市生活中处于边缘状态。 一、促进农民工融入

7、城市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进城农民工的人口总数约为1. 5亿左右,并且还在逐年增加。这一趋势使得把握农民工的流动规律,正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所服务的城市,成为了我国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个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农民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的城市建设作了巨大的贡献,农民工能否有效地融入城市社会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市化的进程。 (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8、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社会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中最主要的一种公平。而大部分农民工由于旧的户籍制度限制,使其在进城务工时往往不能与城镇工人享受同等的待遇,甚至遭到歧视,更不用说享有平等的合法权益了。 (三)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需要 当前,我国在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也有发生。而部分农民工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缺乏通过合理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往往成为影响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只有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才能进一步稳定社会的管理基础,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城市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

9、关键在于要让农民能够跨越城市的“门槛”,进入城市,在城市生存、定居。因此,如何让农民工在城市受到公平对待,实现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并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颇多,有的学者用城市融入替代城市适应来探讨这一问题,二者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二 、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农民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群体之一,农民工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角度、多方面,其中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尤为引人关注。1、研究背景(1)农民工队伍逐渐壮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国务院研究

10、室课题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功勋卓著的巨大贡献。有专家测算,农民工每年给城里留下的增加值有一两万亿。同时,农民进城务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收入。 (2)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引起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关注。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09年的两会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的解决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家庭融入等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2、研究意义基于上

11、述背景,当前认真研究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正确认识农民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依据何种原则、理论建立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重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农民工自身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治上,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各种保险制度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上,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和社会顺利转型的实现;在经济上。符合形成统

12、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利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实现农村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3、理论研究 1、田凯提出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节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再次,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有可能接

13、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因此,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2。朱力认为这三个不同层面是一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的适应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据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3。2、王春光尝试用“半城市化”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入问题,他认为现在的农村流动人口正处于“半城市化”的阶段。所谓的“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一种状态,他表现为个体系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

14、及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即在体系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这三个层面上没有事先完全的“嵌入”。弄从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也找到了工作,但是没有“嵌入”到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城市的生活、行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疏远乃至不认同的感受,处在“半城市化”状态4。3、周晓虹的研究基于现代性视角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注重农民从传统向现代、从乡土向城市、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过程和变化以及由此所获得的现代性特征,强调农民工与城市的整合和个体的现代化。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个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不端改变自我、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并最终获得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

15、现代性的社会过程。农民离开土地的流动经历及由此获得的城市生活体验对他们现代性的获得起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农民工现代性的获得体现为农民的价值观、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持续变化5。4、李强把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排斥和农民工与城市的冲突作为研究视角。城市市民由于感受到农民工对社区生活带来的影响,总会有些想法或行动,而农民工常常因为与市民、老板、管理人员等发生摩擦和矛盾,加之心理上的受歧视感而引发冲突。这极大地影响到农民工的城市适应6。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不平等、对资源的争夺,农民工对自己与城市居民差别合法性的怀疑,是引发冲突的机制7。还有的学者运用社会距离的概念来分析这一问题。郭星华通过调查表明,

16、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他们缺乏主动介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并且感觉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日趋隔离,社会距离的增大使得民工群体自愿选择结成自己的社群网络,并以此与城市生活产生隔离8。卢国显的博士论文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在职业、邻里关系、少年儿童同龄群体和婚姻四大领域与城市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在公共领域中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较小,在私人领域中较大,农民工倾向于与市民交往,而市民对于农民工的交往并不热衷9。5、渠敬东运用网络分析范式,从关系强度的角度考察了农民工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他把信任当作网络的基础和枢纽,认为农民工在经过了主要依赖强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在城市立足的生存阶段后,在发展阶段中,农民工必须充分利用具有异质成分和制度因素的弱关系,寻求在城市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