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30109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楼梦之贾府的衰败自从红楼梦在民间流传以来,里面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把中国古典文学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汉语的灵活使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白话文适合于普通大众,言简意赅,表达的意思比文言文更直白明了。要说近现代的文学无人能望其项背,红楼梦为啥一红再红,生命力为何如此之强,关键在于红楼梦独特的写作技巧,看似在写闺阁之事,实则把真事隐去,作者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一面,同时有可能在暗示清朝的历史。在和平年代,权贵世勋的后世之辈仰仗着祖辈的名分整日里无所事事,除了整日花天酒地,遛狗斗鸡,拉帮结派,偷鸡摸狗,再无一技之长。薛蟠、贾敬继承父辈职位,领取俸禄,这些封建权贵

2、,紧靠朝廷的俸禄连口粮都不够,乡下还有成片的田庄,城里有铺面,每年田庄要交租,铺面收租,可以说生活无忧,可为啥贾府最后没落了那?难道就像小说里王熙凤说的,进来的银子少了,出去的多了,入不敷出。贾府收入少了在小说里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所表述,新年将至,田庄上来人进贡,东西比往年确实少了,从贾珍和乌进孝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乌进孝管的庄子少了,又值灾年,所以例奉就少了许多,现银只来了2500俩,比贾珍预计的少了一半。可见贾府的经济来源确实大不如以前了,可为啥乌进孝管理的田庄只剩下八、九个了,其他的那?我认为这里大有文章,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把时间全部隐去,无法推断出具体是哪

3、年,而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这一年乌进孝所管理的地方发生了灾情,从三月里下雨,接接连连到8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如果查清宫档案的话,应该可以找到这是哪一年那个地方发生了灾情。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乌进孝提供的账目,进贡的动物有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熊掌二十对,海参五十斤,除此之外还有各色上等米,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贾府的官地是一个可以种水稻、盛产熊和人参,靠近海边的地方,应该在清朝的祖地辽宁省靠近大海的地方。 贾府的收入除了每年田庄上上交的实物,还有折变的现银。贾府自从元春贵为帝妃后,权势达到顶峰,应该还有收取的贿赂,虽然贾政、贾敬没有实权,但毕竟大小在京城里当官,况且有元妃和

4、北静王作为靠山,自然有不少人趋炎附势,逢年过节进贡一点礼品,不过以他兄弟俩的官职和地位,这一块收入应该不多,要不然贾府的亏空不会那么严重。 贾府的开支都到那里去了?为啥越来越穷,到最后都要把老太太的东西拿出去抵押换银子使。这还得从元春省亲开始说起,元春系贾政和王夫人所生的长女,成为皇帝的贵妃,因要来贾府省亲,这可忙坏了贾府所有的人,光是盖省亲别墅白花花的银子跟流水一样,下江南采购花草,石料,戏子。小说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贾蔷负责到江南聘请习教,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光这些事就花去白银3万两,置办花烛彩灯,各色帘栊帐幔2万两,这些钱是小说中唯一透露出来修改省亲别

5、墅的花销,这些开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中反应出贾府为了修建省亲别墅花钱如流水,这应该花光了他的家底。小说中说江南甄家存有他们的银子5万,下江南采购个附属品就花光了。那么修改别墅的木头、石料、花草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估计在几百万。贾府的钱多不多,在小说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门子给贾雨村提供的护官符中就有:“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描写,可见贾府的财力雄厚。再多的钱他也经不起折腾,省亲别墅有7座风格各异的小院子,修建的规格应该不低于皇家,因为里面住的人是皇妃。 元妃省亲,贾府从江南采买了12个女孩子组建了戏班,另外聘买了10个小尼姑,小道姑以及妙玉,专门在省亲别墅里修盖了栊翠庵,供尼姑、道姑居

6、住。从文中我们可以推断,省亲别墅应该还采买了不少丫鬟,诺大的一个院子紧靠贾府以前的仆人,肯定是不够的。从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得知,宝玉、迎春姊妹、黛玉服侍的丫环比以前确实增加了,伺候宝玉的人数达到了16人,大丫头8人,小丫头8人,还不包括年龄稍大的老妪、茗烟等男仆。这些卖到贾府的人,自然成了贾府的家奴,吃喝穿用全由府内支出,并且每月发放月钱。修盖省亲别墅不光花光了贾府攒下的银子,还造成贾府编制的扩充,省亲结束后,这些采买的女孩子,小尼姑、小道士本可以解聘,而贾府全部留在了府内,这无形中增添了支出项目。到后来,作为贾府的大管家王熙凤为银子操碎了心,老太太过世要花银子,宝玉娶亲要银子,迎春、探春、黛玉

7、出嫁要花销,这几笔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进账的银子是有数的,这自然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贾琏只好向老太太的贴心丫鬟哀求,把老太太的梯己拿出去抵押取银子用,说好庄里的田租一到赎回来,银子开始青黄不接了。 不添置银子的产业,支出越来越大,老本一旦吃透,收支迟早会不平衡。经济危机发生后,破产只是时间的问题。笔者认为贾府从鼎盛走向没落和整个封建王朝的衰亡史何其相似。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人口压力,贾府从宁荣两公开始,人只有弟兄两个,田租收入对于当时的人口来说简直富裕的不得了,再加上打胜仗后皇帝的赏赐,白玉为堂金作马毫不夸张,但繁衍至第三代贾敬时,有二十房人口,在京都有八房,其余十二房在原籍。两

8、个人的家产分给二十房,整体实力减弱。那时候的家产以土地为主,分家肯定要给予一定的土地,京都八房自然也不例外。这就回答了我再文章开始时提到的乌进孝的田庄只剩下八、九个的问题了,其余的田庄自然是分给了其他房。作为世袭的京官,他不可能均分土地,只是给予少量养家糊口的土地即可,即使这样,土地减少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在和平年代田产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在开疆扩土的时期,靠战功,皇帝可以不断的奖赏,一旦政局稳定,谁会把祖宗的产业土地卖给别人,除非是家中出现变故,如甄士隐老先生,家乡群寇四起,无法生活的情况下才变卖了田产。所以,贾府想要增加田产可谓难上加难。这一块收入减少,而家中人丁在快速增加,在第五回贾宝玉就

9、说光他们府上上下下就有好几百女孩子。贾府从最初的两房在三代后增加到二十房,奴仆虽说没有三妻四妾,繁衍速度不会差到哪里,在小说中就出现了仆二代,仆人的孩子有优先进入贾府效劳的权利,这难度不亚于现在社会进入事业编制,虽说在古代自己的身家性命由主子说了算,但衣食总无忧了。 贾府的人口现象放大了就是整个中国的现状,历朝历代在建国初人口稀少,人均土地占有量多,生产力恢复相当快,加上皇帝的励精图治,三四代皇帝后就会出现繁荣盛世。之后便走下坡破路,读中国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历朝到后面皇帝昏庸,朝野无能臣。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汉之张良、韩信不都是秦国人吗?怎么秦国没有发现这些人才,反而最终把江山葬送在这些

10、人手里。或者说是皇帝的质量越来越差了,试想只要皇帝是个正常智力之人,谁想把大好江山砸在自己手里,其实中国古代皇帝没有一个弱智。其实,笔者认为造成历史动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人口压力,在一个就是人才上升的通道阻塞。 古代的中国,政府鼓励生育,人口增速很快,明朝末年,光朱姓皇族人口就达几百万,这些皇族后裔的赡养由各个地方负责,标准居高不下,政府相当头疼,没有办法,最后只好也不管了,让他们自食其力。在加上17世纪气候变冷,陕西、河南灾情连连,民不聊生,这是改朝换代时少不了的描写,但实际上,确实发生了严重的灾情,伴随着疫情。粮食不是没有,而是储藏在大地主、大商人之家,政府谁敢没

11、收人家的财产,纵有这个想法也没有勇气实施,大地主的后台就是既得利益者,一旦触及他们的神经,就会加速政权的垮台。崇祯面对烂摊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江山变色易主,饮恨而终。 明朝初年,整个中国人口仅剩不到5000万,政局稳定后,人口快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经济增长的财富被增长的人口吃掉,总量看起来在增加,但实际人均产量没有增加。比如,一口之家有20亩地,生2个儿子,一人分10亩地,老人的日子很富裕,但到了儿子的手里,每人要单独修建住房,占去了一小部分土地,分家之时在把土地均分,10亩地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但到第三代人口,假如每人生2个儿子,每人分的土地只有5亩,生计勉强能维持地住,到第四代、第

12、五代如何生存,生活水平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家里没有余粮,一旦遇到灾年,忍饥挨饿避免不了。假如大范围的发生灾情,一连就是几年,大灾必有大疫,所有的因素集中到一起,流民四串,反正是一死,不如抢杀富人饱吃一顿,农民起义于是发生了,当然,人口压力只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养活越来越庞大的官僚系统和超级多的人口,再精明能干的皇帝也毫无办法。 清朝人口从建国初的1亿多人增加到了3亿多人口,为何明朝养活不起,而清朝易如反掌,并出现了康乾盛世。这还得从农业产业结构说起,康熙年间,中国开始引种美洲马铃薯、玉米、署黍等高能量植物,这些农作物耐寒,产量高,很适合在北方黄土高原坡地生长,于是乎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速

13、带来了人口空前的增加,一度成就了康乾盛世。清朝也出现了明朝同样的人口问题,但是被粮食结构的调整化解了,土地不变,产量增加,养活的人口也就多。假如没有英法等列强的攻入,发生如同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估计会被推迟到20世纪后半期,易得的马铃薯、玉米在灾年完全可以帮助农民度过困难时期,假如农业产量跟不上人口需求的话,人口过度的增长迟早会导致灾难性的的变革。 人才通道上升是造成历朝政权垮台的又一关键因素。建国初,国家急需人才,政府非常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了一批贤良之士,推动了整个社会向前快速发展,太平盛世一到,歌舞升平,科举考试只是有权有钱之人谋求权利的中介,寒门子弟望举兴叹,以蒲松龄、吴承恩的才华中举应该

14、不成问题,蒲松龄考到最后认清了残酷的社会现实,返家弃考。吴承恩到中年才补上“岁贡生”,60岁时才当了长兴县县长一职,因看不惯官场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清政府不用汉人,即使用也不委以要职。到太平天国成事后,八旗子弟没有招架之力,不得已朝廷启用汉人,出现了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力挽狂澜之人。假如说清政府太平无事的话,才华横溢之人只能默默无闻,居家养老致死。纵观历史,人才从来不会减少,只是封建帝国选拔人才的机制出现了问题,官场也出现了同样的人口压力,在古代没有官员任期一说,老死在任上才会出现空缺,否则新中举的才子没有相当背景的话,只有干等的份。朝廷没有钱的时候开始卖官,捐贡生,扰乱整个官场秩序,进入编制的人不仅有皇族人,他们生来就进编制,还有世袭的官员,中举的举人,捐的官,买的官,一辆超负荷行驶的车迟早会出事,终于某天因天下雨塌方列车出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