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30057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湘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知道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2明白生物进化对地球的改造作用。3学会对地质历史时期地史资料的分析。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地理信息。2尝试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相关结论进行印证与解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生物进化及其对地球的改造作用。教学难点收集有关地理信息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相关结论进行解释。教学媒体与教具资料整合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侏罗纪公园故事片段,逐一提出问题:(1)电影画面中出现的动物是什么?(2)我们现在还能亲眼目睹恐龙的风采吗?为什么?(3)恐龙的灭绝说明了什么?(学生观看电影节选片段,逐一思考回答问题)【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究竟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且听下面一一分解。【板书】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

3、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讲解】 纵观地理环境的演化历程,不难发现,在地球上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阅读分析】阅读课本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结归纳】(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3)从古生代寒

4、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读图讨论】读课本66图3-1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讨论完成课本67活动题。【总结】生物的演化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各地质时代的生物特征表。代纪距今年代(亿年)植物动物新生代第四纪003被子植物繁盛猿人出现,人类发展,高等哺乳类发展及繁盛第三纪007-003被子植物繁盛哺乳类及鸟类兴盛,灵长类及类人猿出现中生代白垩纪14-007前期裸子植物为主,后期被子植物兴起有袋类繁盛,有胎盘动物及鸟类兴起,巨型爬行动物死亡侏罗纪195-14被子植物出现单孔类繁盛,原始有袋类出现,爬行类占统治地位三叠纪25-195

5、裸子植物繁盛(松柏等)爬行类占优势,原始哺乳类出现古生代二叠纪285-25裸子植物兴起,蕨类开始衰落爬行类兴盛石炭纪33-285蕨类繁盛,裸子植物出现两栖类繁盛,原始爬行类出现,昆虫兴盛泥盆纪4-33蕨类兴起,种子蕨(古羊齿)出现鱼类极盛,昆虫及原始两栖类出现,三叶虫少,腕足类、珊瑚发展古生代志留纪44-4陆生植物,松叶兰类(裸蕨类)出现水生无脊椎动物(苔藓虫、珊瑚)繁盛,原始鱼类出现奥陶纪52-44藻类兴盛水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繁盛寒武纪6-52藻类繁盛水生无脊椎动物(棘皮、海绵、软体动物)兴盛,原始甲壳类、三叶虫繁荣元古代25-6细菌、藻类出现单细胞动物及低等无脊椎动物太古代38-25生

6、命开始发生地球初期发展阶段46-38【过渡】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此证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反过来,整体环境的演变也会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造成影响。【板书】(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阅读讨论】在6500万年前,不知发生了什么灭顶之灾,使恐龙这种在地球上显赫了1.6亿年的动物突然灭绝,给人们留下了种种猜测。有学者认为,恐龙灭绝是气候骤变所致。其中,有的认为,在中生代末期,冰期突然降临,气候变得寒冷,一些不耐寒植物死亡,使恐龙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有的认为,地球上的

7、气温突然升高,而恐龙是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不能适应环境,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特别是雄性生殖系统严重破坏,致使恐龙断子绝孙而灭绝。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并迅速取代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不像裸子植物那样四季常青,而是一种秋冬季节就会落叶或枯萎的植物。这样,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秋冬季节被“饿”死;肉食性动物也由于猎物的失去而死去。有学者认为,恐龙体型高大,大脑小,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泌功能失常、代谢调节紊乱、酶的功能异常的结果,是一种病态。由于恐龙大脑和身体比例不协调,失去了对身体的调节控制作用,使恐龙不能在变化了的环境中生活而死亡。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宇宙中有一

8、颗直径10千米、重127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00个最大氢弹的爆炸力。当时,天昏地暗,尘土滚滚,遮月蔽日达3个月,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链中断,恐龙和其他动物就此灭绝。在意大利、丹麦、新西兰等地的晚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一层几厘米厚的富铱层,其铱的含量超过地球正常铱含量的30倍。地球上铱含量极少,但太阳系及其他星体含量较多。由此有人认为这些富铱层是小行星撞击后的尘粒形成的。此观点也由此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结合课本P68,分析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总结归纳】(1)由于环境的变迁导致了生物的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

9、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2)教材从一个现象(“小行星碰撞”说)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其实,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小行星碰撞”说以外,还有其他不同观点:大陆漂移使气候发生变化、超新星爆发、“宇宙韵律”说,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当时环境发生了变迁。【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阅读分析】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讲解】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

10、,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例如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例如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某个要素施加影响,会影响整

11、个地理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黄土高原的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总结归纳】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而且是地球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着,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可分为两类,一方面是有利的作用,即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另一方面则是不利的,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板书设计】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古生代末期:(2)中生代末期: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