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李彩芸)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29309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李彩芸)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李彩芸)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李彩芸)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李彩芸)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李彩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李彩芸)(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当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是啊,教育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又该如何关注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我的思考和实践是: 一、一视同仁,做个不偏心的老师 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长得漂亮,一个比一个机灵,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掌中宝。可是,一到了学校,就被老师们分成了三六九等。是的,作为一位老师,当看到一份满是红叉的作业,当一个已经订正过无数次,却依然顽固地写在你的眼前时,那种怒

2、从心中起的滋味确实是情不自禁。可是,你能因此而说这个孩子笨吗?不能。成绩的高低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正是这篇文章,使我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再简单、粗暴地惩罚,不再怒气冲冲地呵斥。文章讲的是: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说他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第三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说他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可怎么办?所有的老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这三个孩子是谁呢?他们就是爱因斯坦、

3、罗丹和达尔文。中国有句古语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没有人能够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呵护他们,扶持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逐渐长大成人。 在我刚上班的第一年,班上有个学生叫张石,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就没有让我省心过,迟到、旷课、作业不做、上课做小动作、搞恶作剧、课间打架让我头痛不已。一天下午,我正在批改作业。教数学的孙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对我说:“那个张石,上课时竟把前面两个女生的辫子结在一起,还在上面别了一枝笔!”我一听,当时就火冒三丈,冲进教室,让他放学后留下来。放学后,我一边耐心地等同学们走光,一边狠狠地瞪着他,心想:我今天非要好好地收拾

4、你不可。就在这时,有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我说,我班有个学生的自行车钥匙不见了,让我帮忙把车锁撬开。于是,我赶紧跑去帮他把车子提到路口去撬锁了。等到大功告成时天色已晚。我长长吁了口气,嘱咐那个学生路上小心,然后自己也想骑车回家。就在开车锁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张石来,我想他大概早就跑得没影了。不过我还是走向教室,向那边望了望。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小小的影子还站在那儿。我的心动了动,怒气随之烟消云散了。我想,让他走吧。就在我要草草打发他走时,我看到他在冷风里打了个寒战。我俯下身子,摸着他的头和气地说:“张石,谢谢你还在这儿等我。天黑了,我送你回家吧。”他猛然抬起头来,眼睛很亮地闪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

5、来,支支吾吾地说:“不不用了,我妈妈没有下班。”我笑着说:“我只是想送你回家而已。”他没有说话,跟在我身后,坐上了我的自行车。路灯已经亮了,我慢慢地骑车,怕夜风冻着他。按照他的指点,我送他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停下。很快我有了新发现:张石再没出现在没做作业的名单中;任课老师表扬张石上课听讲认真了;课间做广播体操,张石把胳膊和腿伸展得很到位我想,再调皮的学生也有反常的时候,恐怕时间长不了。但在课堂上,我还是及时地表扬了他。从此,张石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期中考试的成绩竟然前进了十多名。开家长会那天,我见到了张石的爷爷,这才知道张石的父母离婚了,妈妈不要他,爸爸在外地工作,他只好和爷爷过老人一个劲地对我说:

6、“老师,谢谢你那天晚上把他送回家。孩子告诉我说,第一次有老师专门送他回家”我一听,背过身,忍住夺眶欲出的泪水,想想张石这孩子也并不真的一无是处,劳动时那真是干劲十足。有一次,学校里要进行卫生大检查,他竟钻到课桌底下,把每一个角落都扫得干干净净。而我当时却冷漠地看着那一幕无动于衷,真是太惭愧了。 是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哪位老师都喜欢。可是,成绩不优秀的,我们也不能冷嘲热讽。孩子的成绩差,更需要老师的正确疏通,耐心引导,更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孩子还年幼,他们的身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变数。因此,老师不能给孩子枉下定论,贴上标签,而是要摒弃偏见,一视同仁,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那块最长的木板,增强

7、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乐于思考,做个有魅力的老师 从教十年了,我反而越教越感到困惑。为什么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总是那么容易分散?为什么孩子们在学习上总是甘当知识的容器?为什么孩子们的求知欲总是那么淡薄?问题出现在哪儿呢?是自己的教学形式太单一吗?是自己的教学语言太贫乏吗?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太老套吗?说实话,自己在扪问自己的时候,内心还感到很委屈。自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每节课上课前都做到深钻教材,研究教法。上课时,也是满怀激情。可是学生们那一脸的茫然,一声也不吭地呆坐就像一盆凉水一样浇灭了我的热情,刺伤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经过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后,我认

8、识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我从未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而我作为老师总是习惯性地去命令和用老一套的标准去衡量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去做在他们看来总是很不乐意的事情。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老师高高在上地讲,学生恭恭敬敬地听,师生之间无法引起共振和共鸣,课堂如一潭死泥。 我们知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象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理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做到: 1 、注重了心理易位。也就是教师设身处地站在

9、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学习任务,想学生有哪些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察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哪些难度。如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写出“我”的不安与后悔,写出“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在教学时,我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深刻地领悟人物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这篇课文又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的很好的范例。于,我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谈谈:你与同学之间发生过争吵吗?你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后来你们又是怎么和解的?这样,先使学生与教材产生情感共鸣,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生学起来感到熟悉、亲切,自然

10、就喜欢学,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 引入了游戏活动。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如今年,我教一年级。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做“口腔体操”来区分六个单韵母的发音,做“戴帽子”的游戏来掌握复韵母标调的位置;在汉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猜谜语”中掌握字形,在“开火车”中读准字音。这样,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使儿童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从而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我还把这种游戏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结交生字朋友,做一个识字大王。实践证明:这样的游戏类作业既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又能取到良好的效果。 三、分层要求,做个不苛刻的老师 俗话

11、说:“十根指头有长短。”每个学生由于性格、兴趣、生活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老师用一把尺子来衡量的话,能力差点儿的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受挫,能力强的学生则可能骄傲自满、滞步不前。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要求,树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育观念。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就 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分三个层面进行批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只注重对字、词使用的正确性和选材的真实性上进行重点批改,强化学生“少写错别字,不写错别字”的作文态度。作文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文章,我在前层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批改作文的字、

12、词、句运用的是否流畅、生动、结构是否完整、合理。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句子更加优美、生动。 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文章,我还要重点批改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是否突出,挖掘的主题是否到位,过渡是否自然,逻辑思维是否正确等。教师通过这样的分层评价,逐层要求去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希望,而且引导他们把教师的期望化成一个个可能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写好作文充满了信心,达到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我常常对学生说:“没关系,大胆说,说错了我们来帮你。”我们班上就有一位叫梁盛浩的学生,他的成绩由最初的倒数几名上升到了中等水平。他的这一进步竟是源自于他上课爱积极发言,而他喜欢发言的根源就是老师的“

13、你的声音真响亮,老师最喜欢听了”那一句平平常常的评价。课堂上,正是由于老师淡化了对正确答案的苛求,才打消了学生心中的顾虑,学生才敢敞开心扉,谈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课堂上才有了那一声声“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和你的做法不一样”、“我是这样想的”可喜的话语,培养了学生“不唯人,不唯上,不唯师”的创新人格。同时,也正是这些真实的想法,才更便利地向老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便于老师及时调控教学流程,调整教学方法。 可见,教育,光靠热情和奉献是远远不够,教育的技巧和成功来源于教师用真挚的爱心,走近学生,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看教育,从而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创造,彰显个性,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学习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