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29286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基本知识中国史籍关于“日本”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国史籍自宋史改倭人传为日本传日本行政区域曾由“五畿七道”构成,至幕末维新期有第八道:北海道。“日之丸”最初是萨摩藩商船标志,后成为日本标志,1999年成为日本法定意义上的国旗。日本“国家三要素”的形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以历代天皇为序的两本经典。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神世七代”第七代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创造”了日本,生育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天照大神。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降临人间后繁衍后代,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其曾孙。 科学研究证明,“日本”成为“列岛”,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日本人由东南亚人和东

2、北亚人构成,是“二重结构”。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是日本的土器时代。在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水稻。“邪马台国”(大和国)有“九州说”和“畿内说”两种观点。古代天皇制阶段,天皇有三大权力:赐姓,叙位,颁布诏敕。武士道武士自8世纪“初现”,10世纪正式诞生。“武士道”分成三个阶段:1)镰仓幕府时代作为12世纪封建社会产物的封建武士道。2)江户幕府时代以幕藩体制为背景的儒学武士道。3)明治时代以“忠君”为核心的新武士道。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圣经”。佛教佛教发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现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释尊入寂”后,由其弟子传布。佛教有三大流派:南传佛教(小乘),北传佛教(大乘),藏传佛教

3、。日本属北传佛教。原始佛教“四大观念”: (一)“诸法”,即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空间的世界(二)“空”(空性),即世界万物不存在恒常不变的实体;(三)“实相”,即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具有作为其本质的真实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空”;(四)“佛性”,即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的“佛的潜在本性。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8苦)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佛教在6世纪中(大和时代)传入日本。日本佛教宗派按其形成顺序分为三大部分:“奈良系佛教”(通称“南都六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

4、平安系佛教”:天台宗、真言宗;“镰仓系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一向宗)、禅宗、时宗、日莲宗。 其中“日莲宗”是唯一由日本人自己创建的宗派。“天台属于官家,真言属于公卿,禅宗属于武士,净土属于平民。”此言虽然偏颇,但反映了佛教各宗派信徒的分布情况。神道神道(教)最初是一种原始宗教,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和结构。日本的神道信仰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祭拜神灵化的万物。公元5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日本人创造了“神道”一词,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与外国传入的蕃神。“神道”一词初见于日本书纪:天皇信佛法,尊神道。“鸟居”是一种木制

5、的门型牌坊,是神道的标志。走过鸟居就是进入了神界。神社的拜殿里没有祭拜的对象,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日本现共有约8.2万个神社。神道是不断变迁、充实、完善的。除了自身的传统,曾在不同时期接受了道教、佛教、儒学、天主教、国学、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思想的影响。近代神道以神国、神皇思想为基础,是为近代天皇制服务的国家神道。盟军占领日本后,盟军总司令部(GHQ)发布神道指令,停止国家神道活动。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0条规定“政教分离”。“神佛习合”是颇能体现日本文化特征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四种表现:第一,神是混沌的存在

6、,需要获得佛的拯救。第二,神守护佛教,即有所谓“护法神”。第三,在佛教影响下形成“御灵信仰”。 第四,神是佛为了拯救众生而改变姿态的一种显现,即“本地垂迹”。儒教和律令制国家的演变儒教一词初见于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 汉代末年,儒者蔡邕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的术士。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是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的“周孔之道”(汉学);后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宋学)。 中

7、国儒教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将博爱精神视为社会义务和要求。“仁”相对于外在显示和外在约束的“礼”,是一种心理要求和基准。儒教传入日本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元285年百济五经博士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第二阶段,公元604年圣德太子改革,包括:(一)制定“冠位十二阶”,将官员分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不同冠位以颜色区别。(二)制定“十七条宪法”,规范社会秩序和官员行为。第三阶段,江户时代(16031868)。该时代日本儒学主要有三大派别: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因此儒教全面深入影响日本。日本开始真

8、正受儒家影响。中日儒教的明显差异:中国儒教强调“仁”,日本儒教强调“忠”; 日本否定“忠孝不能两全”。西学日本“西学”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又称吉利支丹时代);2)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兰学时代”、 3) 幕末维新时期的“洋学时代”。第一阶段,耶稣会奉行“商教一致”策略获得了传教权,使西学渗入日本各领域。但是,以“禁教”和“贸易统制”为中心的“锁国令”,中断了这一历程。1600年“利弗特”号进入日本,日本得以“商教分离”,遂开始严厉禁教。但是,由于中国与荷兰两个传输渠道的存在,西学仍不断进入日本。第二阶段,1874年杉田玄白和前野良泽将约

9、翰亚当库尔姆斯的解剖图谱以解体新书的书名译出,不仅向社会宣布了“吾人形态之真形”,而且正式拉开了兰学的帷幕。“所谓兰学,就是指荷兰的学问,即做关于荷兰的学问具体而言,它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第一,为医疗服务的医学和本草学,以及从中衍生的药学和化学;第二,为编历服务的天文学,及从中衍生的物理学;第三,为海防服务的地理学,及从中衍生的历史学。”(大槻玄泽:兰学阶梯 )事实上“兰学”包含着广义的“西洋科学知识”。第三阶段,始于19世纪50年代,以“培理叩关”为标志的“洋学时代”。 1862年幕府派遣西周、津田真道赴荷兰留学,在莱顿大学师从自由主义经济学权威西蒙毕洒林学习“五科”, “迈出了明治新文化

10、建设的第一步”。 虽然日本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并没有全盘西化。在这方面做出杰出理论贡献的是佐久间象山。他提出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概念后被概括为“和魂洋才”。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定制、改元、迁都、变法。明治维新三大方针: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洋学时代”是日本构建近代国家体制的时代,当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小野梓及其“君民同治”的“英学”家理论;中江兆民及其“万民同治”的“法学”家理论;井上毅及其“主权归一”的“德学”家理论。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强调:“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第一条)。同时颁布了皇室典范和教育敕语,前者强调皇

11、位继承顺序和要求,后者强调道德的作用。东亚秩序的演变“汉字文化圈”四大要素: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东亚秩序的“两大支柱”(1)册封体制;(2)朝贡贸易(一)中日首次较量:白江之战(白村江之战)。此战使中国确立了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之后,日本更向中国派遣唐使,至894年菅原道真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停止状。(二)作为国际政治关系的东亚秩序日趋解体,作为经济贸易关系的东亚秩序逐渐形成。为确立政治权威和确保该地区安定,元世祖于13世纪中叶发动“忽必烈征伐”。日本称之为“文永弘安之役”。文永弘安之役对内政外交的影响:公家和武家的权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武家权力进入公家管辖范围;中日断交。(三)16世纪

12、末丰臣秀吉发动 “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倭乱”)和庆长之役(朝鲜称“丁酉再乱”),试图“假道入明”,但以失败告终。(四)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日清战争”)颠覆了东亚秩序;马关条约及“三国干涉还辽”后的“日清战后经营”,改变了日本产业结构。(五)20世纪初日俄战争,原先不同意“以满易韩”的俄国,与日本签定朴茨茅斯条约,其势力被逐出朝鲜半岛。日本成为“东亚霸主”。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 不久,关于其上奏天皇的所谓“田中奏折”流传坊间,“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开始为人们耳熟能详。据重光葵回忆录:“我在外务省供职多年,从未听说有这份文件。但是,后来东亚发生的事态,和随之日本所采取的行动,恰似以田中奏折作为教科书,按其所提示的步骤进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张在华势力范围,自“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中国,日美矛盾日趋激化。太平洋战争爆发:、远因:所谓“排日移民法”和华盛顿体系至伦敦海军协定对日本的限制。近因:缔结三国同盟和进军法属印度支那。 1945年8月15日,经过御前会议“两次圣断”,日本天皇颁布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简称 终战诏书 ),宣布接受美英中三国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日本实施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有三大要素:国民主权,和平主义;尊重人权。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