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1.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乐县宋耿洛二、三号东汉墓发掘报告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南乐县文化馆 1999年1012月,经河南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乐县文化馆联合对宋耿洛2、3号东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就发掘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宋耿洛东汉墓位于河南省南乐县东北福坎乡东南500米,宋耿洛村南300米处,西南距南乐县城20千米。这里地势平坦,墓葬封土突兀,在野外非常显眼。(图一)该墓地共有三座墓葬,1978年1 1 月12月安阳地区文管会及南乐县文化馆曾清理过一座墓葬,编号为M1。在 M1南30米处为M2,M2土冢较大;在M1偏西南为M3,M3土冢略小,三座墓葬鼎立呈“品
2、”字形排列。在读史方舆纪要、正德大名府志和光绪南乐县志中均称M2大土冢为“赫胥陵”,当地百姓俗称之为“赫王陵”、“冢堌堆”。M1经发掘出土了很丰富的文物,其中“盘龙石砚”及“陶楼”很有研究价值,是不可多见的珍品,已分别被故宫博物院及河南省博物院所收藏。 二、墓葬形制 1、二号墓为一东西向偏东南方向的砖结构多室墓,方向257,由封土、墓道(只发掘3米长)、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主室)和南侧东、中、西耳室,北侧东、中、西耳室共计13个部分组成。整个墓葬除去墓道外长度为184米,最大宽度131米,最大高度527米。 (图二) 封土:二号墓原有封土很大,由于长期自然及人为的破坏,现有封土不及原
3、来的四分之一,现有封土东西最长42米,南北最宽38米,但是封土的整个东北部被挖掉现有封土的三分之一,封土高35米,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度035米,所有封土全部用沙土,和周围原生地层的土质完全不一样,应为从别处运来。 墓道:从发掘的3米长墓道看,又根据钻探 了解,墓道为土坑斜坡墓道,长12米、宽175米、最深13米。 墓门:位于墓葬甬道的前端,为砖石结构,墓门外有O5米长的甬道及砖封墙用以保护墓门。门楣为一长177米,宽O58米的长方形条石,正面用减地线雕刻法刻有全身涂朱砂红彩的龙虎各一只,门楣 分三个层次进行雕刻,最内也是最下侧是龙虎图案,然后上面和内侧第二层是菱形格,最外侧也就是第三层为连弧
4、纹,石门楣底面两端各凿出一圆洞状枢窝,用以安装门扉。石门框柱两侧基本一致,高128米,宽029米,内凿凹槽,以置石门,正面用减地线雕技法雕两个门吏,左侧门吏手拿一扫埽,侧身站立,右侧门吏双手放于胸前正面站立。两扇石门,左扇高131米,宽062米,右扇石门高131米,宽073米,两扇石门右宽左窄,且左扇石门的右上角被盗墓者所砸坏。两石门正面皆用减地线雕刻铺首衔环,环内饰以双鱼。两铺首的技法(雕刻)风格各异且左门铺首大,右门铺首小,右门铺首表面较平静,沿画像外轮廓和边沿刻一周阴线,眼、鼻、眉细部又以阴线勾勒;左门铺首表面较为夸张,铺首大衔环小,环内的两条鱼也小,铺首周围用阳线刻出与周围相区别。地袱
5、用无纹条石两块。(图三)石门向前延伸120米为墓门口,东与土墓道相连。甬道:拱券两层长55米, 前宽为14米,后宽为11米,平面呈梯形,高18米2.0米,人字形铺地砖,甬道壁用平砖横砌法垒起,甬道东接墓门,西连前墓室,甬道东部南侧发现早期盗洞一处。 前室:东接甬道,西连中室,南北挑两侧东耳室。进深275米,宽325米,高445米,四壁外弧为弧边方角,顶为四角攒尖式顶,人字形铺地砖,墓壁平砖横砌到顶部,顶部有盗洞两个。 中室:东、西、南、北皆以甬道分别连接前室、主室和南北两侧的中耳室。进深295米,宽4.15米,高505米,弧壁方角,四角攒尖顶,错缝平铺铺底砖,墓壁砌法与前室相同,室内北半部较南
6、半部略大,地平面较主室略低,墓室西北角放一长方形青石质四足祭案,南北放置,长225米,宽090米,厚021米,四个足为石案背面略为突出一点象征性质而已。石案表面及四个侧面平整光滑 ,用工较细。 室内淤土较厚,在淤土内发现陶俑一件 ,正对上方盗洞,应为盗墓者所漏之物,在此室内发现一宋代白瓷大碗一件,应为盗墓者所遗,本室上方有三个盗洞,最晚的为1998年末或1999年初,最早的目前均不晚于宋代。主室:位于墓的最西部,最高、最大,是墓主人死后安葬的地方,进深430米,宽365米,高527米,四壁外弧,四角方角,四 角攒尖顶,墓壁砌法同中室,底面用砖平铺5层,又在其上堆积40厘米厚的白灰,南北西三面用
7、白灰堆积25厘米的二层台,中间形成长34米,宽25米的白灰棺床,因盗掘扰乱严重,两棺形制不明,根据白灰棺床的痕迹可以看出,棺床上应有与一号墓相同的设置, 上东西向放置三根圆或方木,三根直木上又放置南北向的横木,作为垫木,然后垫木上放置棺木。死者骨架零散,头骨已到墓室的东北角,且骨骼很少,故葬式不明。南侧耳室:南侧东、中、西三耳室,有甬道相通。东、中耳室又分别北接前室和中室。三耳室从东向西逐渐变小变低。东耳室进深(南北向)325米,宽275米,高385米,四壁外弧方角,四角攒尖顶,墓壁砌法同主室。北与前室相通,西与中耳室相通,室内空无一物。中耳室进深27米,宽为20米,高330米,四壁外弧方角,
8、四角攒尖顶,墓壁砌法同主室,东通前耳室,西连西耳室,北通中室,室内堆置有盗掘者打碎的陶器碎片且大部分被扰土所掩埋。西耳室进深(东西向)165米,宽215米,平面略成梯形,前窄后宽,高25米,北壁有一盗洞,东通中耳室,室内有陶器残片被扰土所埋,墓壁砌法同主室。 北侧耳室:北侧耳室同南侧耳室一样分东、中、西三个,且有甬道相连,东、中两耳室又分别南接前室和中室,三耳室从东向西逐渐变小变低。且北侧三耳室分别略小于南侧三耳室。东耳室进深(南北向)245米,宽245米,四壁外弧方向,四角攒尖顶,高350米,南通前室,西接中耳室,室内空无一物。中耳室进深20米,宽205米,几近正方形,弧壁方角,四角攒尖顶,
9、高310米,东通东耳室,西接西耳室,南通中室,室内空无一物。西耳室进深(东西向)165米,宽20米(最宽处)平面呈梯形,高245米,弧壁方角。四角攒尖顶,东通中耳室,室内空无一物。南北两侧耳室皆为错缝平铺室内铺地砖,三个耳室墓壁砌法同主室相同。 二号墓除主室外,其余墓室包括耳室在墓室四壁及甬道壁下端地面皆低于墓室其它地面,一直到甬道墓门处,根据观察,可能是作为墓室内起排水作用而有意为之。2 、三号墓:亦为一东西向砖结构多室墓,方向同一、二号墓基本一样为255,但三号墓在前室南耳室向南方向又多出一个墓道来,有甬道,墓门封门和墓道,其用意何为,有待于研究。根据向东主墓道方向,该墓由封土、墓道(发掘
10、长度2米)、墓门(砖封门)、甬道、前室、主室和南北耳室及南墓道共9个部分组成。整个墓葬除墓道外东西总长1286米,南北总宽1346米,最大高度534米。三号墓地面的封土所剩不多,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9米、东西最宽11米、残高18米。 (图四)墓道:南墓道没有发掘清理。东墓道经钻探长12米、宽12米、最深15米,为土坑斜坡墓道,发掘长度2米。 墓门:东墓门宽114米,甬道口为墓门,直接用砖斜平铺封门;南墓门宽106米,甬道口为墓门,封门形式同东墓门,高度同甬道高度。封门砖大部分遭破坏,盗墓者从这里盗掘一次。 甬道:东甬道拱券两层,长34米、宽08114米、高15195米,人字形砖铺底,甬道发
11、现盗洞一处,西连前室。南甬道,拱券一层,长246米、宽07810米、高1316米,北连南耳室。东甬道淤土内埋有大量的陶器碎片,陶猪、猪圈及陶仓楼等。甬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前室:东接甬道,西连主室,南北挑两侧耳室,进深314米、宽30米、高42米,弧壁方角,叠涩为穹隆顶,人字形铺底砖。在靠近北耳室甬道壁底面竖有一个彩色陶盘,同时前室内出土有部分陶器碎片,前室顶部东侧有盗洞。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主室:东有甬道通向前室,进深41米、宽392米,弧边方角,穹隆顶,高534米,错缝平铺墓底,由于盗掘严重,墓室内遗物已荡然无存,只发现少量棺钉残段,该室顶部西侧及中间东侧、前室与主室问甬道处各有一盗洞,
12、且该段甬道已破坏殆尽。因此,该墓主人的葬式不清楚,骨骼已不存在。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南耳室:进深(南北向)25米、宽24米、高316米,为弧边方角穹隆顶,人字形铺底砖,向南有甬道与南墓道相连,该室未发现随葬品。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北耳室:进深(南北向)226米、宽230米、高284米,弧边方角穹隆顶,错缝平铺底砖,该墓室内有较多的陶器残片遗存。墓壁用平砖横铺砌法。 三、出土器物 : 1、二号墓出土器物由于二号墓在历史上及近现代多次被盗,大部分器物被盗走,所遗留部分多为器物残片,且全部位置严重扰乱,经认真整理修复,成形的器物有近60件,全部为陶器。现将有关遗物作如下介绍: 陶楼1件:标本M2:
13、1,共分七层,高197厘米、最宽处 54厘米、最厚50厘米,通体遍使黄绿色釉。第一层 ,高25厘米,长方体筒状,正面中间有两扇向外开的门, 门前有月台及护板,在正面有通往一层的楼梯,楼内正对门座一人。 一楼正面和背面各有两朵、两侧面各有一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散斗上似有替木承托横枋。其上为平座,平座四周 有在寻杖下蜀柱间施一横木的栏杆,栏杆上饰以乳钉和线刻几何图案。 第二层,高27厘米, 坐落在第一层楼体上,前后中间各开一门,楼内面向前后楼门各坐一人,斗拱、平座及护栏样式和一层一样 。只是斗拱承托的是四阿式腰檐,前后檐各施筒瓦七垅,侧面各施五垅筒瓦,施圆形瓦当。垂脊前端微仰,出现戗脊 ,上置平座。
14、第三层,高27厘米,该层装饰、建筑方式、方法如同第二层。第四层,高28.5厘米,正面中间门框有菱形纹饰,有2人坐在前后门口,后门左侧有菱形纹方窗, 斗拱,腰檐、垂脊等同二、三层一样。平座正面有护栏,两侧为护板,背面什么都没有。第五层,高27厘米,正面有门,背面无门, 背面无斗拱、瓦垄,腰檐、垂脊、平座同第四层一样。第六层,高30.5厘米,楼顶 为庑殿顶,楼体正面有菱形格方窗,旁边开一门,两侧面各有一个圆形窗子,前面挑出两朵、两侧面各一朵斗拱支撑上面的屋檐,背面没有斗拱,前檐施九垅筒瓦,两侧檐各施三垅筒瓦,背面没有施筒瓦,安圆形瓦当,并有垂脊和戗脊,脊前头都安圆形瓦当这,正脊无吻,两端各安一瓦当
15、。在脊的正中间设一望台,在前檐出两根立柱支撑望台,望台正面有护栏,上饰乳钉,望台两侧为护板,背面什么都没有 。第七层,高32厘米,为一望楼,处在第六层正脊的望台上,亦为四阿式顶, 五道脊,正脊有吻, 前后檐各施4垅筒瓦,两侧檐各施3垅筒瓦,瓦垄清楚,每个瓦垄前有圆形瓦当。楼体正面有开门,其余三面为圆形嘹望孔。 从第一层至第七层楼体中间有一椭圆形孔,可望到第七层。 陶楼结构严谨,设置得当,制作精美,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的楼阁式建筑提供了较好的实物材料。(图五:1 ) (照片1。) 陶壶2件:泥质褐陶,长颈呈筒状,鼓腹,肩部饰对称双环,且有弦纹两道,腹部饰两道凹弦纹,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内通饰红彩衣,外用红、黑、白三色绘成三角形图案,又在三角形图案空间绘云纹,刚出土时很清晰,但放置一段时间后不太明显。标本M2:2,通高98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195厘米,腹径28厘米。(图五:10 ) (照片10)陶奁9件,分方、圆两型共VII式。A型7件,圆形,可分V式。 I式1件,圆形,泥质褐陶,内挂红彩,方唇敞口斜腹平底,底部有三个兽足,器身外部分两组六道凸弦纹。有盖,盖顶部弧形,有字母口与奁身相合。标本M2:4,圆形,高26厘米,口径39、5厘米,底径375厘米。(图五:2)(照片2)式两件:圆形,泥质褐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