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29003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德琼泊船瓜洲3.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生本课堂焕发生命之光泊船瓜洲教学案例与反思 马桥小学 黄德琼 电话:13476375386 QQ号961428848泊船瓜洲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诗中的作者身处瓜洲,遥望故乡,虽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却认为是近在咫尺,“一水间”“只隔”等词把作者的心早已带回了“故乡”钟山,此时作者的情感也似那平静的江水,缓缓而来。待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这盎然生机、绿意萌动的江南,积蓄着丰富的情感力量。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乡之情一样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状,幽幽而又缠绵。借着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乡,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家乡的大地上。在生本教学理念指导下,怎样灵活运用三学小组

2、教学模式开展古诗词教学,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教学片段一:前置学习、经典诵读。前置性作业设计:1、读:熟读背诵课文,读准节奏和停顿,读出诗句表达的情感。2、思:(1)读图,读注释,读资料;(2)想诗文描绘的意境,把诗文改写成一篇思乡小短文。3、悟:联系诗人简介及部分思乡诗词文章,体会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4、积:背诵思乡名诗名句,阅读关于思乡的文章,人物故事。5、议:讲述身边思乡的故事。诵读经典:课前三分钟:诵读思乡诗词3-5首,赏析思乡美文一篇;设计意图:导学案中前置性作业将读、思、悟、积、议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发展之功效。呈现出导学设计多维度,学习策略多层次,展示

3、方案多形式的特点。不仅有学习标高的要求,更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自信。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动力和热情,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学片段二:交流合作、展示质疑1、小组交流:对照“前置性学习单”,一题一题地进行小组交流,老师适当提示交流方法,提醒注意的地方。(主要从朗读理解、讨论疑问、合作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引导。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字词、读诗方面由同桌相互检查交流,诗歌理解、想象画面、拓展延伸等其他方面四人小组交流,分难易程度,由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做好小组交流的主持工作。)(1)对照学习目标及预学情况,确定探究

4、问题(1-2个)问题一:想像本首诗的画面,深情描绘诗句描绘的情景;问题二:绘制王安石从家乡到朝廷线路图;问题三:抓住诗句关键词语体会诗人“借月抒乡情,月是故乡明”,的思想感情。问题四:配乐诵读乡思诗词、名句、美文。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中,分层次多维度展开交流,既有对学:同桌小小组完成字词读诗等方面的问题,又有帮学,师傅帮助徒弟学:诗歌理解等。最后组学: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完成诗歌理解、想象画面、拓展延伸。既有学困生和潜质生发言任务,又有优等生展示交流分享的机会。组内合作按照由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即先对学后帮学,再到组学。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

5、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碰撞。为下一个环节展示交流做好充分准备。2、小组展示:生(阳光组主持人):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先看我的板书(学生画了一张简单的标有“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和长江、山峰的示意图),京口和瓜洲之间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就是南京,它跟京口也只是隔着几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作者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家乡。这句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师点拨: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尽管并不遥远,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也算是山高水长,为什么诗人却很轻松的说“一水间”“只隔”呢?生:诗人的家乡南京是一个风景如画地方:家乡的周围群山环

6、绕,树木茂盛,春天到来,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谈论这迷人的美景。花儿争芳斗艳,蜜蜂也不甘寂寞,在花下嗡嗡的闹着,五彩的蝴蝶不时的也来凑热闹,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此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他也仍然感到家乡离自己很近。生:诗人的家乡非常美丽,王安石曾作有名诗钟山即事出示这首诗,学生朗读,与钟山赏景何等自在,难怪诗人那么思念他的家乡啊!引读:这样清脆的新竹,如此娇柔的嫩草,诗人触景生情,不禁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点拨:在这明媚的春光里,诗人扶着老母看花,携着妻儿郊游,一家人其乐融融,何等惬意,正如诗人在示长安君中这样写道:草草杯盘供笑语,

7、昏昏灯火话平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感受?生:昏暗的灯火下,全家人围坐一桌,就着几个小菜,拉扯家常,笑声朗朗。这等幸福的画面,如此温馨的回忆,怎么不令诗人愁绪满怀?生:我们小组交流完毕,下面的同学还有什么疑问?生:这首诗前面说离家“近”,后面又说非常想回家。既然离得那么近,他为什么不回家呢?生:我从课外收集的资料中知道,王安石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做宰相的时候,进行了一场改革变法,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被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皇帝又让他去做宰相,他很担忧,他不仅担忧自己的命运,也在

8、担忧国家的命运。这就是他离家近,却不能回家的原因。让我们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再把这首诗读一遍。设计意图:展示交流是互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讲出来”。它是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学生用读、背、说、演等形式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使得所有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提升。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教师点拨一二两句诗意是紧扣诗眼“一水间”“只隔”字,学生通过板画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通过质疑问难,课外收集资料进一步体会诗

9、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点拨三四句诗意时着重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家乡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示长安君等诗即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不仅起到以情促情作用,而且注意课内外知识的结合的关联,促进学生“海量阅读”。教学片段三:评学:练测反馈、评价拓展1、练习反馈:小组课堂检测:(1)默写并标出朗读节奏;(2)表演:作者内心独白或好友向大家讲述;(3)思乡诗词背诵竞赛。2、拓展:读王安石人物传记;自创一首思乡诗词。设计意图:“生本”课堂评学包括练测反馈、评价拓展两个环节。练测反馈较好的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拓展设计更具文学色彩。因为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

10、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教学反思:一、以人为本,着眼发展。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清学生有什么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探究的需要,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责任承担的需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只是几个少数的“优秀学生”在与老师周旋,多数学生的这些需要被忽视了。本节课就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前置性学习,对学、帮学、组学、辅学和交流展示,深度探究,整节课都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展示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11、学生发现了问题,读懂了诗心,在一节课里获得了新体验,得到了新知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行动了起来,都在探究,都在发现,都在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同时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学生的思维、情感、表达,得到充分展现。他们充满自信,健康向上,亮出自己。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知识让学生去探究,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2、课内课外,拓展提升。“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新理念下的课程是开放性,课程不仅仅指的是教材,它还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12、也就是说语文资源无所不在。这样看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既要善于利用原诗词,又敢于跳出原诗词。其实,教材只是蓝本,特别是语文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课外。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既包括课文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我们应该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古诗词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到形式多样、丰富开放的古诗词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节课古诗教学学生在充分想象诗人家乡春天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基础上,引出王安石的钟山即事示长安君等诗即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不仅起到以情促情作用,而且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较好体现大

13、语文观这一新课标理念。三、以生命为本,追求卓越。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是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而课堂,则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存空间,这一空间有着什么样的氛围,是什么样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什么,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质量产生巨大影响。本节课课堂学习体现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潜流,暗示激励学生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如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在课的认知层次也体现了追求美感,鼓励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的画面,评学环节中创作思乡诗词,学生的作品精彩纷呈,内涵深刻。他们对这首诗歌的感悟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越有味。这样,学生的生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成为了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的是整堂课在心灵对话中活力四射。总之,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朗读、演讲、表达,创作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充分展现了生命成长的神奇。我想:生本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生命的过程,每一个生命都有着极大的塑造空间,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就应该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营造温暖的氛围,本节课就充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生命成长的平台。真正让生本教育焕发出生命之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