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三基试题.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289682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三基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康复三基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康复三基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康复三基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康复三基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复三基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三基试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测评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2社区康复:指在社区层次上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利用和依靠社区资源,使残疾人能得到及时、合理和充分的康复服务,改善和提高其躯体和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3残疾:是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失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这些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4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合称为

2、一个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功能按全或无定律进行。同一块肌肉的运动单位越多,动作的精细程度越高。同样,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越少,动作的精细程度也越高。5等长收缩: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是时,肌肉张力增加,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又称为静力性收缩。6等张收缩: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肌纤维缩短,引起明显关节运动。又称为动力性收缩。等张收缩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7等速收缩:肌肉收缩的速度保持恒定或产生匀角速度的关节活动。8最大耗氧量:运动时消耗的能量随运动强度加大而增加。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 摄氧量达到最大而不再能增加的值,称为最

3、大摄氧量。9突触:是神经传导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一个突触小结。10运动终板:指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肉接头部位形成的突触,它是将神经兴奋性传递到肌肉的重要部位。11反馈:是中枢神经系统高位和低位中枢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促进、制约的方 式。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反馈活动由、有2种,即使原有活动加强和持久的正反馈和使原有活动减弱或终止的负反馈,起到促进活动出现、保持活动适度、防止活动过度的作用。12牵张发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其周围的肌梭受牵拉后将兴奋传入脊髓,引起受牵拉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称为牵张反射。13屈肌反射: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

4、以引起关节屈肌收缩及伸肌松弛,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的作用是保护机体,避免伤害性刺激对其损害。14对侧伸肌反射:当对皮肤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姿势反射中的一种,在行走、跑步时有支撑体重的作用。15联合反应: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时,即使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非受累侧肌肉用力收缩时,其兴奋可波及受累侧而引起受累侧肌肉的收缩。这种反应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并伴随痉挛出现16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组合活动。但它们是定型的,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

5、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是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即屈肌共同运动和伸肌共同运动模式。17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因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8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疾病和先天性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 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19四肢瘫:四肢瘫是指脊髓颈段损伤,导致四肢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四肢瘫涉及上肢、躯干、大腿及盆腔脏器的功能损害,但不包括

6、臂丛病变或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20骶段保留:脊髓损伤时最低的保留区域为会阴部的组织边缘,感觉由最低的骶段神经支配。因此,没有鞍区感觉和(或)肛门外括约肌的自主收缩者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21脊髓休克: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持续的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在脊髓休克期所有神经反射全部消失,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性损伤。在此期间无法对损害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必须等待脊髓休克解除后,才可真正评测神经损伤平面及程度。22神经根逃逸:是指脊髓损伤平面上一节段的神经根受到损伤,表现为神经平面上移。而神经根功能有可能通过外周神经纤维生长的机制得到恢复,从而造成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

7、神经平面“下移”的假象,此情况称为神经根逃逸。23中央束综合征:患者表现为上肢神经受累和功能障碍重于下肢,如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24半切综合征:由于脊髓半侧横断性损伤而导致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温、痛觉丧失。25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和温、痛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26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而运动和温、痛觉存在。27脊髓圆锥综合征:主要为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28马尾综合征: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可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表现为外周神经

8、损伤的特征(迟缓型瘫痪)。29脊髓震荡:指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生理功能丧失,可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甚至放射线检查阴性的患者。脊髓并没有机械性压迫,也没有解剖上的损害。患者可有反射亢进,但没有肌肉痉挛。30自主神经过反射:胸6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发作性高血压、头痛、面部潮红等,常见的诱因是膀胱充盈、直肠刺激、便秘、感染、痉挛、结石、器械操作、性冲动等。31脊髓损伤患者的骶段保留:指脊髓损伤时最低的神经功能保留区域,即会阴部的感觉或运动。32脊髓损伤患者的部分保留区:指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保留部分神经支配的区域,一般不超过23个神经节段。33心绞痛:指心前区压

9、迫、缩窄、烧灼性疼痛,可以向左上肢内侧、左颈部、下颚、上腹部等部位放射,持续时间一般为数分钟,很少超过2530分钟。34牵张反射:通过康复治疗师被动牵张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或患者通过自身的姿势改变进行主动牵张训练,使肌肉、肌腱和韧带挛缩松解,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强。35 PNF技术最大阻力原则:为可在方向、质量和数量上引起平滑、协调收缩且产生适当扩散和促进功能的阻力,而非治疗师所提供的最大阻力。通过对较强肌群施加适当阻力,可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36 PNF的扩散原则:也称“溢流”,是在运动模式中将能量从主动肌向副动肌、拮抗肌扩散的技术。可从近端肌群至远端肌群、远端肌群至近端肌群、躯干上部至

10、躯干下部、一侧肢体至另一肢体。37作业治疗:是应用与日常生活、工作及娱乐有关的各种作业性活动或工艺过程,指导残疾者或已部分恢复功能的病人,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治疗,使其进一步改善和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其重点在于增强手的灵活性、眼手协调、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38作业治疗的生物机械方法:将力、杠杆、力矩等在人体运动及平衡的作用原理运用到作业活动中的方法是生物机械方法。目的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及耐力,减少变形。39作业治疗的神经生理学方法:应用神经生理学和发育学理论,使肌张力正常化,引出正常的运动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不注重患者的动机、主动性、注意力等对动

11、作的影响。40康复生物工程:是工程学在康复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利用工程学、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力学的原理和手段,在对所丧失的功能进行全面的评定后,通过功能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矫治畸形、弥补功能缺陷和预防功能进一步退化,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41假肢:指用于替代截肢者肢体缺损和功能丧失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42矫形器:指金属、塑料或弹力材料的装置,以补偿神经肌肉功能缺陷所致的肢体不稳定,或通过施加额外的力以纠正躯体畸形。43自助具:是指为了提高残疾人的自身能力,使其能较省力、省时地完成一些原来无法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以增加其生活独立性的辅助器具。自助具主要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

12、活动有关。44内骨骼式假肢:是指假肢的中间为类似骨骼的网状结构,外面包裹海绵,用肤色袜套或人造皮从外面套上。45外骨骼式假肢:又称为壳式假肢,是由制成人体肢体形状的壳体来承担假肢外力。46作业性假肢:是指主要用于代偿肢体的功能而不具备肢体的外形,多用于辅助截肢者完成某些特定工作的需要。47封闭治疗:特指在局部组织(肌肉、腱鞘、关节腔、硬脊膜外腔等)注射药物,以达到改善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抑制致痛物质释放、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48化学神经阻断技术:是指采用肉毒毒素肌肉注射,与运动神经终板结合,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以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从而减弱肌肉张力或痉挛的治疗方法。49神经溶解技术:是

13、指在神经干或者肌肉运动点注射酚或者乙醇,导致神经鞘或轴索细胞膜变形,或者肌肉蛋白凝固变形,从而降低局部肌肉-神经活跃程度的治疗方法。50肛门牵张技术:食指或中指戴指套,涂润滑油,缓慢插入肛门,把直肠壁向肛门一侧缓慢持续地牵拉,可以有效地缓解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痉挛,同时扩大直肠腔,诱发肠道反射,促进粪团排出。问答题1简述康复的基本内涵:(1)综合协调地采用多种措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措施。(2)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3)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4)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2简述康复医学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或疾病,避

14、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2)二级预防:指残疾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止发生合并症及功能障碍或继发性残疾的过程。(3)三级预防: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主要措施包括通过积极的功能训练,改善或提高患者躯体和心理功能;通过适应、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恢复或增强娱乐、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促进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3简述康复治疗的基本途径:(1)改善:通过训练和其他措施改善生理功能。(2)代偿:通过各种矫形器和辅助具,使减弱的功能得到放大或增强。(3)替代:通过某些器具,替代丧失的生理功能。4简述康复治疗学的主要内容

15、: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中国传统康复治疗。5简述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1)肌肉横断面:肌肉横断面与肌力成正比。(2)肌肉初长度:指收缩前的长度。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3)运动单位募集:指运动时运动神经元动员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兴奋和收缩过程。运动单位募集与肌力成正比。(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5)杠杆效率:肌肉收缩力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6简述运动时糖异生的生理意义:(1)维持运动中血糖的稳定。(2)有利于乳酸的利用,防止乳酸中毒。(3)促进脂肪氧化分解供能和氨基酸代谢。7简述肌糖原在运动中的生理意义:(1)是运动的主要能源物质。(2

16、)运动时在耗氧量等同的前提下,利用糖的氧化产生更多的能量。(3)耐力运动时由于肌糖原大量排空,可释放出结合水,对维持运动过程中水的代谢、满足体内某些生化过程进行和防止脱水有积极意义。8简述运动中脂肪酸氧化的生理意义:(1)安静时的能量供应,大约50%的血浆FFA在流经肌肉的过程中被吸收利用。(2)长时间的运动中,血浆FFA在骨骼肌的供能中起着关键作用。(3)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摄取血浆FFA有限,此时作为供能作用的意义不大。9简述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1)酮体是FFA的特殊运输形式。(2)参与脑和肌肉的能 量代谢。(3)参与脂肪动员的调节。(4)血、尿酮体是体内糖储备状况的评定指标。10简述突触的传导过程: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向神经末梢传递,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化学递质,这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邻近神经和肌细胞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