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28958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地城市流转与社会福利变化基于湖北省典型地区的村级和农户调研彭开丽 张安录(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征地补偿费分配制度研究(2007-2008)摘要与告白 研究目的: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农地城市流转一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却造成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本文站在村级和农户的角度,分析农地流转前后的社会福利变化,旨在为农地城市化流转的配置调控目标、评判依据和相应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经济收入变化,劳动力转移、心理感受和社会保障

2、状况等方面考察了农地城市流转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带来的社会福利变化。研究结论:在农地城市流转中,村集体和农户难以公平地分享到土地增值收益,资源配置效率也不容乐观。只有维护好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福利,保持公平和效率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农地城市流转中各权利主体所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决定了资源分配的代内、代际公平性,这将对各权利主体产生不同的经济刺激,从而进一步通过信息传递影响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发挥和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在现实中,土地流转后产生的增值收益是如何在村级和农户中进行分配的?这种分配是否公平?不同的分配格局将产生怎样的经济动力刺激或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又是怎样影响

3、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通过实证研究来解答。为此,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的湖北省征地补偿费分配制度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10月12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旨在全面掌握湖北省典型地区,不同征地方式,不同的征地类型被征地产权主体(集体和农民)土地产权受侵害程度;能较准确地计算出土地产权主体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量;并建立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资金分配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因此,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微观角度来考察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化及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状况。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思考(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调查问卷设计的对象分为村集体和农户两类。我国宪法明

4、文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里的农民集体即通常意义上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组织形式是村委会或街道办事处。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地的所有者和土地流转的供应方,在土地发生流转后,其福利状况必然要受到影响,如在集体经济收入的变化,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基金和社区环境等方面将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利益的集合体,其福利的变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福利变化。为此,对于村集体的调查,主要是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集体经济组织的福利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2)集体经济组织所获得的补偿是否能够体现土地所有权的价值?(3)集体经济组织所提留的征地补偿款是否

5、足以用来改善或维持农民福利水平?针对这些问题,调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村基本情况,主要围绕村区位条件,近几年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征地前后的经济收入和支出状况等问题展开;(2)征地意愿及价格意愿,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村干部的主观意愿调查,从而进一步考察征地对集体经济组织及村干部带来的实际影响和心理冲击;(3)村社会保障情况,包含农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种类、保障标准、实施时间及征地前后发生的变化等。 农民,作为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弱势群体,其福利状况是评判农地配置中公平与效率(尤其是公平)的重要依据。我国13亿人口中有大约9亿是农民,因此,农民福利(包括家庭收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质量和心理感受 根

6、据Derek Parfit(1984)做出的福利概念的分类,个人福利(welfare)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幸福或快乐(well-being),既包括肉体上的愉快和痛苦,也包括精神上的愉快和痛苦。因此在本研究中,把心理感受作为衡量个人福利的重要指标。等多方面),作为社会总福利的组成单元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总福利的大小。为此,对于农户的调查,旨在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土地流转后,农民福利是增大还是减小?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2)农民是否有平等的权利分享土地利益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社会收益?(3)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方能保证农地流转后农民的福利大于或等于流转前?围绕这

7、些问题,调查从以下个方面展开:(1)农户家庭历年土地被征收(征用)情况;(2)农户对征地的认识与态度;(3)农户对农地征收的意愿价格;(4)征地后农户生活状况;(5)农村养老保障情况;(6)农村医疗保障情况;(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8)农村教育保障情况;(9)农村失地再就业情况。(二)样本的选择在选择样本时,本课题组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其一,样本点所在的地区在全国要具有代表性,社会、经济发展位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二,该地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土地征用行为;其三,农民对征地反应强烈,政府和农民之间征地矛盾突出。湖北省土地总面积为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8、的第16位。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0.46,其中,耕地占16.63,林地占43.83,耕地中基本上是水旱各半。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20,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5.19,交通及水利设施用地占2.01。从人均用地面积而言,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22亩,人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1.42平方米,人均交通用地37.59平方米。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油基地,该地区的农地城市流转和耕地保护对于全国的粮食安全、长江水域生态系统和两湖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湖北省正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机遇。其一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中西部的转移;其二是长江三峡工

9、程的建设;其三是国家大江、大河的生态建设和治理;其四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由此可以预见,湖北省的社会经济将会迅猛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会对土地城市流转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3年和2005年湖北省土地征用量分别为11420.14和9305.04公顷,分别占全国征地量的4和3.14,土地城市流转也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鉴于此,本课题组首先选择了距离省会武汉市中心较近的区域洪山区和江夏区做为预调查区域,在此获得了村级有效问卷2份,农户有效问卷109份。预调查后对问卷中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接下来,课题组对武汉市周边城市仙桃市、荆门市和宜昌市的城乡结合部展开了

10、全面地调查,共收回村级有效问卷9份,农户有效问卷282份。该次调查涉及面广,样本量大,共涉及12个县(市、区),39个村(见表1)。表1 被调查农户地区分布情况地区区位村(社区)数( 个)户数(户)户数所占比例(%)宜昌市夷陵区76115.48猇亭区3153.81陆城区251.27太平溪361.52宜都市171.78小 计169423.86仙桃市沙嘴办事处1225.58干河办事处1317.87龙华办事处1205.08小 计37318.53荆门市东宝区3133.30掇刀区710225.89小 计1011529.19武汉市洪山区34511.42江夏区76417.01小 计1010928.43合 计

11、1239391100.00资料来源:样本调查(本章表格数据如未特别注明均来自本研究的样本调查)(三)调查方法1.访谈与问卷相结合在进行实地调查时,针对主观问题,我们主要采取的是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其中,征地价格意愿(WTA和WTP) 福利的改变经常是由一种指数的改变来表示,即为使消费者的整体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所需要的钱数。对于一个个体消费者来说,对一个物品数量的增加,个人为获得此改善所愿意支付的最大金额(简称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或对一个物品数量的减少,为弥补减少而愿意接受的最小金额(简称接受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的调查中有一些非现实的市场模拟

12、条件需要调查员口头解释,只有让被访者充分理解假定条件,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调查结果。另外对于农户部分的调查,考虑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随经多次修改,已经将问卷中学术味较浓的术语改成了通俗易懂的字语,但还需要调查员加以解释,使农户容易理解并积极配合,以达到学术研究的目的。针对客观问题,为节省调查时间,我们采取的是让受访者自行填写问卷的方式。2.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查方法,它们同属于非全面性调查。典型调查的特点在于:调查单位少,且调查单位经过全面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便于进行深入、具体、周密的调查。抽样调查的特点在于:样本量偏大,只能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

13、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既可以掌握全面情况,又具有典型材料,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因此,在本研究中,对村级的调查就是一种典型调查方法。首先,根据乡干部的介绍,找到征地频次高和征地数量大的村组,然后进行深入调研。而对该村组内农户的调研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方法。3.意愿调查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意愿调查法(CVM)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法,它通过对模拟市场的假设,调查人们关于环境等公共物品变化的偏好,从而推导出环境物品变化的非市场价值。CVM是由科学家Davis于1963 年提出的,并由他首次将它应

14、用于评估美国缅因州林地宿营、狩猎的娱乐价值。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CVM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目前,已成为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中最重要和应用最广泛的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用到意愿调查评估法,主要是考虑到该方法具有以下特征:(1)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中,CVM不仅能够考虑土地自身的经济价值,还能够考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即能够反映农地的外部经济效应;(2)CVM能够兼顾农民、用地单位和国家三方的共同利益;(3)CVM能够同时兼顾农民、政府、用地单位三方对征地补偿标准的的受偿意愿、支付意愿和决策意愿,使得测算结果具有实际执行性(程文仕,2006)。二、基

15、于村级调研的实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既是区域的组成单位,又是农户生产、生活的场所,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因此,农地城市流转对集体经济的发展向上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向下又制约着农民的福利状况。本节将选取典型村庄,从征地前后村集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村社会福利状况和村级领导对正负效应的主、客观判断来评价农地城市流转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福利影响。(一) 样本村、镇社会经济概况实证研究的典型地区分别选择了武汉市江夏区,宜昌市夷陵区和陆城区,以及仙桃市的干何区、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和沙嘴街道办事处,又分别从各个区域选择七个村庄普安新村、乌数村、梅子桠村、宝塔湾存、大洪村、黄荆村和杜柳村了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这些村庄土地征用及对村民的生活、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影响。表2是它们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表2 2006年村级基本社会经济情况江夏区普安新村干河街道大洪村龙华山街道黄荆村陆城区宝塔湾村沙嘴街道杜柳村夷陵区梅子垭村总户数(户)740120017265187581716总人口(人)228452007135174339104223农业人口(人)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