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自考.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281650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自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自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自考.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资料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一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引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 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侵犯、利他等心理行为。2 群体社会心理:人际交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从众、服从、暗示模仿等心理与行为。3 应用社会学:既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三个领域;也可以分为知识构建、利用和干预、改善“生活质量”三个领域。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

2、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观察法按照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a,参与观察指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研究者的活动和表现。b,非参与观察观察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和表现。(2)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情境之下,实验者有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发生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受到的影响,也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可以分成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三种。a,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较多外部变量的情况下,通过操纵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从

3、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b,自然实验法是一种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的方法,是在日常情境中观察两个以上对立情况对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c,现场实验法实验者把现场当作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由实验者操纵自变量,尽可能地控制额外变量,观察因变量的情况。(3)调查法:是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问卷法和访谈法。(4)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时,多半要追溯个案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活经历,又称为个案历史法。特征:广集个案资料兼采多种方法(临床心理学家应用最多)(5)跨文化研究方法:是通过对

4、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它的形式可以有:现场考察、心理测验、民俗、艺术和神话传说的分析。(成功案例: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6)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档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非强迫性测量法等。2 研究偏向与伦理(1)研究偏向:研究者的偏向:常会带有对研究结果的期望,这种期望会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的相互作用中,研究者的表情、动作、姿势、语气等都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的表现,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解决方法:A采取实验中的“双盲法”,即双方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者只是按照实验规定的程序发出指令;B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被试的偏向:a被试知道自己在充当

5、被试的角色,而使他的行为表现的不自然、不客观;b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表现不好,会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使其行为表现不客观。解决方法:A不暴露被试的身份,尽量保持实验情境的自然;B在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的反应。(2)研究伦理:侵犯被试的隐私;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研究应遵循的三条原则:A必须让被试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B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研究的设计尽量减少被试所冒风险;C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可暂时对被试进行实验性欺骗,但需要提供两个方面的保护措施:知情同意、详细的事后解释)三 社会心理学发展

6、史1 孕育时期:19世纪上半叶,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两条线索: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理气质决定的。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2 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1859年,M拉扎勒斯和H施坦达尔联合主编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这是描述性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1875年,A舍弗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形成的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地

7、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认为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该理论认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或“整体精神”;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方面认识民族的本质,揭示民族精神活动的规律。(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民族文化,即语言、神话等)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塔尔德和黎朋,模仿和暗示理论)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人有12种本能)3 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起,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从描述性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分析。奥尔皮特与实验社会心理

8、学: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4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第一阶段:1949年之前初步发展阶段,最有影响的是1931年赵演翻译奥尔皮特的社会心理学;第二阶段:19491980年左右停滞和空白阶段;第三阶段:1980年之后新的起步和发展阶段。A 1981年,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学术座谈会,这是我国社会心理重建的重要标志;B 1982年4月,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会成立,同年9月改名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它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大陆的正式确立。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一 社会化概述

9、1 含义: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2 社会化有两个层面: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角度来说,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 社会化的进程(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再社会化: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即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其前辈的过程。二 社会化的内容1 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1)道德认知(认知发展论的研究内容)A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10、B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C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七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2)道德情感(李怀美等人的研究) 即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社会学习论) 即个体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化表现。2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儿童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社会所约定的性别行为方式规范自己,逐渐形成与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习惯。认知发展

11、理论:认为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1)生物学的作用:通过遗传素质和气质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素质是决定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A染色体特征B大脑两半球单侧化功能的发展和优势C性腺激素(2)社会化定型A性别角色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受文化的影响,是对文化中性别行为模式和学习和认同的结果。B父母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也成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动因。(3)认知发展劳伦斯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分类是认知发展的结果,这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三 社会化的途径1内在途径遗传物质基础2外在途径社会环境与教

12、育(1)社会文化:即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2)家庭: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重要途径。(3)学校:成为学龄期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作用表现在: A进行系统教育(首要作用)B使儿童由家庭开始进入社会C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教师具有权威性和榜样的作用B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4)同辈群体罗伯特魏斯认为:同辈群体满足了个体的某些心理需求:依恋;社会整合;价值的保证;可靠的同盟感;获得指导;助人的机会。(5)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图书,电

13、影,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影响了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也由此改变了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关系,表现在五个方面:媒介扩大了青少年认识世界的途径媒介缩小了青少年地理之间的差异媒介给青少年提供了许多全能型的儿童形象媒介使青少年与成人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更为平等媒介也造成了青少年与成人世界的冲突,特别是青少年对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掌握,使成人在孩子世界中的权威性影响不断地减弱,争夺控制和摆脱控制是两代人矛盾的一个焦点。3社会化与个性化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现实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

14、实现过程也是个人形成个性化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陷入混乱。四 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

15、,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白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划分:根据定义中涉及的三方面内容可分为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自我、社会自我;根据自我意识的客观现实状态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2自我意识的结构(1)自我认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巴纳姆效应”(2)自我体验:自尊心、自信心(3)自我意志: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3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是靠反复循环式的活动,二是靠温柔体贴的语言交流,分清“你”、“我”、“他”。(1) 物我知觉分化(2) 人我知觉分化(3) 有关自我词的掌握在最初的意识发生和发展中,主体意识先于自我意识发展,主体意识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儿童必须先在自己和客体之间作出区分,才有可能在客体中区分出物理客体和他人,进而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作出区分,形成自我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