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教与学微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的教与学微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诗词的教与学微探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古诗词考点所占的分值有逐渐增大趋势。考查的范围越来越广,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考查的题型也越发灵活多变。面对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怎样开展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呢?为此,本人尝试着从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古诗词、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古诗词等方面展开古诗文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颇有心得,以慰同仁。 一、掌握常识,了解背景 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在古诗词教学中可能都有过类似的做法,就是每每在教学某一首古诗词之前,总是要指导学生利用自己拥有的辞书等资料,先掌握作者的生平、所处年代、代表作、主要作品等,有的教师还可能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
2、历、生活习惯、志趣爱好等,这些当然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有关古诗词的其他知识。比如,常见的律诗和绝句有什么区别,律诗中的“联”的知识,律诗和绝句(包括词和曲)的“韵”的知识以及节奏的划分等。词(曲)中词牌名(曲牌名)的知识,词牌名(曲牌名)与题目之区别,“阕”(片)的知识,上阕(片)与下阕(片)在表达内容上的侧重点等。当然,这些内容的传授必须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是适可而止。上述内容是学生学习古诗词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在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之后,还有一个突出的方面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这背景应包括
3、两个方面,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作家当时的个人处境和心境。因为只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我们才有可能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方式、思维习惯等,设身处地地去仔细体味、揣摩作者创作时的感情脉络,进而最大程度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明确“读”在语文学习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但这种“读”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具体教学时,笔者认为“读”要考虑到两个基本的“点”,那就是:一要读出层次,读出“情”来。二要读出花样,读出“趣”来。 要读出层次,读出“情”来,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僻
4、字。二要注意古诗词中通假字的读音,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在这里应读“xin”;“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字除了可读“zhng”之外,还可以读“zn”。至于到底读何音,笔者认为不必争论,因为这样本可以增加诗的意蕴!三要注意由于历史、方言习惯等原因而遗留下来的古诗词中涉及的某些地名、人名、官名等,应读古音,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野”,在这里应读“y”;“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应读“khn”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节奏最重要之处便是不能读破句子,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只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
5、一犬/坐于前”。另外,古人在写作时,有时为了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常常会打乱正常的语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的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朗读时也应注意。 第三,要读出情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首好诗(词、曲)都是作者某时某地心血的结晶,我们要在揣摩作者创作时情感状态的基础上,动用自己再创作的想象力,带着情感朗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意来,读出味来,读出情来。要读出花样,读出“趣”来,就是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整班读;也可以让学生赛读;还可以师生间赛读。这样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背
6、诵。 三、品味词句,揣摩诗境 学习诗词能达到熟读成诵,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仅仅是学习诗词的初级阶段。要了解诗词的意蕴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究,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美词佳句作深入的赏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丰富内涵。俗话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睛。”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理解诗词的“纲”和“领”,就能够“提纲挈领”。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先让学生着眼于“秋”字,找出描写秋的景物,再分析归纳得出诗人描写此景的目的:着意选取几个富有秋季特征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紧接着立足于分析“思”,藤是枯的,树是老的,这景物是那样的了无生机,加上黄昏时分停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
7、的乌鸦,又怎能不勾起诗人的思归之念?这是正衬!“小桥流水人家”,恬静、明丽、安适的乡村生活,对于落魄、沮丧、走投无路的游子来说,是多么的熟悉而又令人向往啊!这是反衬!“古道”唤起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秋季,又增添了悲凉的气氛,渲染了“思”的情绪;“瘦马”更是令人遐想:马尚且“瘦”,何况人呢!抓诗眼促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诗词没有明显的诗眼,甚至根本没有诗眼。这就要求教者灵活运用了。没有诗眼不等于没有名句。大多数诗词都有名句,对名句的理解把握得当,同样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精髓。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笔者尝试着用画面再造法,先让学生想象“山回路转不
8、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所描述的画面,讨论并归纳:“诗人长时间地伫立在雪地上,深情目送友人,慢慢远去,以至于友人被山峰挡住看不见了,诗人仍不回帐篷,茫茫的雪原上只留下一串深深的马蹄印。”接着让学生揣摩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揣摩,学生便轻松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了,画面中所表达的惜别之情比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过之而不及。这时,先前文中所描写的异景奇寒和表达的对友人仕途的担忧以及送别时流露出的真情厚意,便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四、旁征博引,同类扩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仅仅满足于就诗论诗,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教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联类映衬、
9、相生相发的方法,把同一作者或不同作者的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如教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就应联系到饮酒;教孟郊的游子吟时,就应联系到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等等。当然,上述的类联并不是教每首诗词都要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所增减。教整首诗词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名句的背诵积累也可以如此进行。如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应联系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就应联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 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古诗词时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便会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提升分析能力,仔细想想,有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