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271772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张俊杰.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稿件参考体例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班级 组名 姓名 主备人张俊杰授课老师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把韩立夫教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当做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2、指导理念计划是行动的先导。我在设计中坚决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发挥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具体如下: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道德情感多重目标的多丰收。首先,学生广泛收集托尔斯泰

2、的翔实资料,利用工具书对导学案的自主预习展开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知识目标,运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章中有关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感知人物轮廓。其次,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踊跃讨论人物的外貌特征,特别是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第三,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质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引出又一教学重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人物思想的深刻性,最终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3、教材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一篇人物传记。作者写人遵循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先认识人物的外在,在探访人物的内心。文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而其精巧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修辞

3、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作者写人绝不面面俱到,而是特写了人物的面部,对眼睛的描写更是重中之重,突出其目光的犀利。透过深邃的眼睛,文章揭示出人物强大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欣赏了作者高超的写人艺术,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领悟托尔斯泰非凡的人格魅力。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转折时期,人生价值观尚未形成,对未知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现实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阅读领域不够广阔,因此,要学好本节课。学就应广泛利用网络,书籍等形式搜集相关资料,根据导学案的指引,熟读课文,有针对性的预习课文,为课堂上合作讨论做好准备。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是配角。我将选择设情激趣法,引

4、导归纳法,设疑点拨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施教。而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主角,我会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自主预习,多读法(朗读,默读,听读,跳读)去感悟人物,合作探究法去研讨交流。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搜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相关资料,摘要整理。2、能力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人物的手法。(重点)(2)体会文章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艺术效果。(重点)3、情感与价值:(1)领悟托尔斯泰的深邃的精神境界和非凡的人格魅力。(难点) 五、教学准备(1)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提前引发给学生,并制作教学课件。(2)学生查找资料,利用工具书,运用

5、圈点勾画法提前预习课文,对人物有一个初印象。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在十九世纪世界文坛上,有一位驰骋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今天,让我们一同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经历诸多不幸而成就伟大的文豪。(二)、学生搜集交流有关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 (三)环节一自主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组展示)1、划线字注音:咎()犀利() 禁锢() 黝黑()鬈()尴尬()甲胄()粲然()髭()颔首()锃亮()广袤无垠()2、释义: 禁锢 : 轩昂:器宇: 犀利:尴尬: 无可置疑: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6、 广袤无垠: 藏污纳垢: 自我评价 3、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语气和语速。),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进入小组,与学生一起研讨,学科小组推荐成员在班级内展示研讨结果。)思考:(1)请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文中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 (2)作者刻画人物外貌特征时运用那些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外貌描写中,作者重点描写他的什么部位,为什么?作者又是怎样评价的? 亲爱的同学们:预习课文后,相信你们一定会被课文精彩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也许同学们对文章有了一些感悟,产生了一些问题,请把他们写下来,可以和小组学伴一起探讨奥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四)环节

7、二合作研讨,领悟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4、结合搜集的材料,理解重点语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69段,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小组内讨论,班级内展示。) (1)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2)作为一个始终具有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3)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教师提示:联系人物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性格的变化。) (4)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教师可作巧妙指引欲扬先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