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270883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诵读教学设计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1、 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诵读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看来同学

2、们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词)3、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师边激情吟诵边)出示古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杜甫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3、学生交流4、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5、(激

3、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地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三、自读古诗 1、师配乐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你也来吟诵,注意(出示课件)生自由练习 3、谁愿意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请你来。还有谁

4、想来?我们一起吟诵可以看课本,也可以看着大屏幕。齐读。四、了解古诗大意 1、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老师介绍的背景自己来学习学习,有信心学会吗?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画上问号。 2、生自学 3、有不懂的地方吗?(生相互解答,师随机引导) 4、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诗圣杜甫的诗弄懂了,你们真了不起!6、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为“快诗”?你懂了吗?五、深究古诗 1、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 2、什么意思?(欢喜地近乎疯狂) 3、再读这个词。4、诗中的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呢? 预设: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5、 生: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到流眼泪 师:高兴到流眼泪,这是喜极而泣,乐极生悲,这是喜悦的泪水、激动的泪水、爱国的泪水。把你的这种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收蓟北这个消息来的怎样?(快)从那个字可以看出?再读这句话。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胡乱地把书一卷就不管了,这不是杜甫这位诗圣的风格,他的风格应该是看完后把书卷好,整齐地放回原处,而他却这样做,那是因为太喜悦了。是啊,对于杜甫这样爱书如命的伟大诗人来说,胡乱地把书一卷,一放,确实不是他的风格,不是因为它不爱惜书,而是顾不上了,他这真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不知所措,喜若狂把这种理解再送到文字中,读。(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6、春作伴好还乡。 生:唱歌、喝酒,师:放和纵看出诗人的喜欲狂,诗人这时已是52岁了,这个年龄,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而他却这样做了,这真是得意忘形!当事人想到能在鸟语花香和妻子、儿女作伴还乡,安享晚年,诗人怎能不欣喜若狂呢? 再读这句话。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险,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怎样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 急于想回家,这就是归心似箭,喜若狂,带着这种理解,再读。 小结:通过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已跃然纸上,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指名读。六、铺垫、感情诵读到现在为止,

7、可能有的同学还不能体会诗人的惊喜之情,再来看诗人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一首大作。 课件出示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自己读 2、教师简介前四句的意思,问从诗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3、让我们连起来读这两首诗,感受诗人在大喜大悲之间命运的跌宕起伏、大落大起、大悲大喜。4、生配乐读。5、诗人“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七、 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意

8、图】回归本体,落实目标。八、 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推荐出示古诗示儿、离骚。 2、学生自由诵读。 3、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2、水调歌头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二、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咏月诗词三、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

9、?(又圆又亮)我们一般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孤独、寂寞)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三)初读全词,感知内容1放录音范读。2学生齐声朗读3教师评析:刚才大家读得很不错,说明大家已经带着感情、进入角色了。过渡:这首词不长,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想象,通过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四)发挥想象,

10、再现情境1 (放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通译全文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诗人的世界,看看诗人对月饮酒的情景,揣摩诗人的内心活动。2再次朗读过渡:从大家的读书来看,我们正在慢慢走进这首词,正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搏。(五)、品位词句,体会诗情,回答问题上阕:1诗人为什么要到天上去?(“问”“欲”,表现他对这现实的不满,想要离开这个现实世界。)2诗人真要去天上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恐”表现诗人对离开现实世界的顾虑,高处寒冷,比不上有歌有舞的人间,又觉得还是有歌有舞的人间好,内心充满了矛盾。)(板书:矛盾)3诗人后来到底有没去天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下阕:4过渡到怀人的句子是哪句?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口吻?6这种怨后来有没有了?7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的怨气后来都没了?小结完成板书:这首词通过作者一系列的感情变化,由矛盾-消极-积极,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精神境界的-豁达。(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由教师单独选人朗诵,并且点评。最后由全体共同朗诵(七)听歌1让我们带着对诗词的理解,跟着歌声再次走进明月几时有。播放,学生轻声跟唱。为加强背诵。(八)积累古往今来,人们爱月、赏月,有多少情感在诗人的笔下流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月亮的独特的感情,你能把有关月亮的句子表达出来吗?由学生个别回答后,出示例句。(

12、九)布置作业熟读水调歌头,默写后加以订正 3、陋室铭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读通古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古文。1 指名学生读自读要求。2 学生自由朗读古文。3 指名学生说读后感受。二、帮助学生学习古文。1 要求学生对照古文读读译文。2 出示相关字词。则 名 灵 陋室 唯 吾鸿儒 白丁 调 阅 丝竹案牍 乱耳 劳形 云3 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4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5 简介作者。6 学生自由朗读古文。三、再读古文。1 学生自由读。2 讨论:这篇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交流学生讨论情况。4 指名学生说说应该怎样读好。5 学生自由练读。6 教

13、师范读。四、三读古文。1 教师说说古文的一般读法。2 教师再次示范读。3 学生练读。4 指名学生读。5 学生齐读。五、作业设计。读懂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优秀古文。 4、在山的那边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4、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