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提问.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27024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课堂提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握课堂提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握课堂提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握课堂提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课堂提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永吉县一拉溪镇中心校 孙丽静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还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教师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成不了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有效问题的设计要以“吃透”文本为前提。有效问题的设计从教学角

2、度来说,来自于对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深入思考、透彻理解、精心提炼和确切表现。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切入点,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哪些问题是主要和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非重点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课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有助于“课内”解决的“课外”问题。二、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会因得不到满意、贴切的答案而放弃去等待学生的问题,自己将问题的答案公布了出来。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等待时间”这一概念,一般教师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

3、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需要长时期学习的积累,或是从已学的知识片断中寻找答案。罗伊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以上的这些变化,可以说是全因为“等待时间”的延长,有了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高了,思考的范围也广了,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了,这就让他们不怕老师提问,不怕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相反地会更加喜欢回答,能自信的对别的同学的回答敢于挑战或加以改进。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要循序

4、渐进。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高尚的行为22自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老师会说卡罗纳的心灵真美?老师又会对他说些什么?最后老师是怎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

5、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四、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教学四时的情趣时,我刚开始设计

6、了问题:“课文中的四时分别指什么?”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后来我想如果这样设计“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四季的乐趣。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教完四时的情趣后,我这样提问:“课文中所说的四时的情趣与你在生活中的体验有什么不一样?请你说说并写写你的四时的情趣。“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

7、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提问要有探索性,能促进生成。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我听高尚的行为这节课时,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你的心灵真美”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既然提问是一门艺术,那么就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探讨,要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