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27007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学情分析:采用问题探究法、评价讨论法,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2.结合课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4.通过学习,使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重视咬文嚼字和遣词造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咬文嚼字的含义。明确: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卖弄才学;形容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三个

2、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今天,当我们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

3、思?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题目的含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几种例子来证明呢?明确:五种类型的例子2五种类型的例子分别是什么?论证角度是否一致?明确: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苏轼惠诗“套板反应”3文章最

4、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5、。”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王若虚改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

6、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五)作业设计1.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然后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试写一篇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短评,不少于300字。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轼2.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六)板书设计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苏轼惠诗正面联想意义“套板反应”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