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26602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时常交流沟通,孩子就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孩子健的人格确立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父母为家庭安宁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无形的力量,助使其健康幸福成长。家庭安宁则社会安宁,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因此,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教育场所。但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一、

2、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几种家庭模式1.家庭残缺。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孩子健康成长。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于是他们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淫秽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

3、。2.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如北京昌平区小唐的父母感情不合,整日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在这样环境中小唐生活了15年。2005年9月6日,已经失学在家一段时间的小唐找来几个同学到家里来玩牌,玩的过程中因谁先出牌与秦某发生争执,小唐一怒之下从案板上操起菜刀,挥刀向秦某砍去。第一刀秦某用胳膊挡了一下,第二刀砍在了秦某的右脖根处、秦某被送往医院后不久,因失血过多死亡。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解释说:“小唐的激情犯罪虽然不能说是他遭遇到的

4、家庭暴力直接导致的,但在他潜意识里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和家人的打骂有直接的关系。”3.保护过度。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4.放任不管。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与孤避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例如现在农村家庭

5、“空巢”现象严重,父母外出打工未成年子女由祖父辈监护,他们之间交流沟通较少,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5.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指父母不能与子女平等交流,往往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服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

6、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6.期望过高。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有时子女即使尽最大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心理压力、产生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7. 单亲及组合家庭比例日益增长, 部分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据统计, 近三年来特殊家庭以3%的比例逐年上升。学生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类型基本有四种: 双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单亲教育家庭、寄养教育家庭。单亲家庭

7、的学生大多性格孤僻、内向, 缺少自信, 自卑感强。组合家庭由于家庭情况比较复杂, 如果家长不能很顺利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悲观、偏激心理。隔代教育由于祖父母在带孩子时担心出差错, 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孩子, 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同时祖父母文化比较低, 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 遏止了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非正常教育的家庭, 包括隔代教育、离异单亲及寄养家庭的状况导致孩子享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 使孩子缺乏生活的向心力, 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表现在学习上往往显得信心不足, 动力不够。而且当问题出现时容易偏激, 这给

8、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二、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议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有资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使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过高等方式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现代科学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品格,增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2.树立良好形象。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

9、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3.增加家庭和睦,加强沟通与交流。家庭气氛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发生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

10、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父母而言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极为重要。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首先要父母等长辈间的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与交流;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其核心在于预防。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每位父母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预防青少年犯罪。_(此文档为网友分享上传,如涉及侵权,请百度空间联系上传者,谢谢)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