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读后感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264490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论文读后感 读这堂语文课缘何能激起学生兴趣有感 近日,在品读吴忠豪老师的一篇文章这堂语文课缘何能激起学生兴趣(小学语文教师202X年4月)时,我对他所提出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三个因素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魅力,这一观点非常赞同。 第一,吴老师认为,心理学研究显示,任何学习对象如果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或陌生感,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对这一观点,我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小学生因为知识的贫乏,好奇心非常强,他们对形象、生动、新奇的事物容易发生兴趣,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进而接触它们、认

2、识它们和掌握它们,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直接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好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好奇心,来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吴老师认为教学设计上要有新意,要学习难度合理,学习难度递增适当。心理学认为,适当堵塞学习难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这一观点的提出,我认为甚妙,很值得我推敲。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们在设计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很多老师都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我常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在开始新课前激起学生的兴趣。常言道,不设诱饵,鱼儿不会上钩。在听书时,往往在关键处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撩得听者心急

3、难耐,这是悬念之妙处。课堂中,要使自己的讲授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俘住”,“设计疑题,以问激趣”这一招少不了。就以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来说吧,这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记得一次上哪吒闹海,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闹”字,问:关于这个字,你有哪些理解和感受。学生纷纷举手,理解的内容很有新意;我再出示“哪吒”,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哪吒”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吗。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兴趣已萌发,我又进一步设疑导入新课:哪吒为什么闹海呢。想知道吗。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急于了解课文内容。 另外,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也要改变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

4、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也不佳。在设计中,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成为 1主体,活动,如朗读比赛、古诗接龙、绕口令比赛、课本剧表演、查字典比赛等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更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它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的投入的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表演表演创造出的最佳学习情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还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吴老师认为语文老师的魅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吴老师的一席话激起了我的深入思考,教师的个人魅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确有很大的作用,这需要教师课内课外的不懈努力。首先,“

5、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老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爱护他们。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指出,学生都有“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向师性”更强。老师的关爱,能让自己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学生会对老师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进而尊重爱戴喜欢你,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喜爱学习上。其次,正如吴老师所说,语文老师的独特风格应该表现在人们常说的“书卷气”“学者风”,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学养,还要有高雅的气韵;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在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

6、。这种独特的风格会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愿意亲近你,向你学习。另外,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上课时,教师要尽量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走到学生中去,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氛围应当平等,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解。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多用积极评价,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应肯定他的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言。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实践证明,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动力源,学生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每一堂课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 4 页 共 4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