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26323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一:对2005年科技文阅读分析思考梳理16套试卷如下:试卷 分项 取材范围 内容主题 选文类别全国卷3(四川等) 信息科学 计算机的思维 自然科学全国卷2(黑龙江等) 生物学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科学福建 生物学 深海的生物圈 自然科学湖南 生命科学 新生儿大脑自我构成功能 自然科学重庆 生物学 仿生自动装置 自然科学江西 天文学 太阳风 自然科学山东 心理学 花与心理学 自然科学广东 生理学 嗅觉的生理之谜 自然科学江苏 考古生物学 化石“小春虫” 自然科学浙江 生物学 神经回路 自然科学天津 地质学 凡尔纳爆炸 自然科学全国卷1(河北等) 考古学 中条山的历史考证 社会

2、科学北京 艺术类 戏剧和戏曲 社会科学上海 艺术类 剪纸 社会科学湖北 音乐史 音律传播溯源 社会科学辽宁 社会学 探索与美的关系 社会科学由此可见,随着高考命题自主权的逐步放开,高考语文测试步入了令人欣喜的多元化时代,在四川可能自主命题的形式下,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北京、天津、重庆的试卷,更应该重点关注这些科技文命题特点:1 自然为主,兼及社科在上述表格看来,命题领域主要是自然科学,但同时兼及社会科学,天津顾及二者。2 题数不等,可能减少各省市题型基本沿袭2004年模式,即总分是12分。4小题。但稳中有大变化:天津选用了两篇,领域涉及自然和社科。赋分高达18分,6小题,这种特殊情况应该对四川不会

3、产生影响。相反全国卷3(四川等)由原来的4小题变成3小题,赋分减少到9分,这可能对四川命题起到导向作用,2006年可能会不变或者减少。3 考试内容,多元格局A, 词句词义,词义为主B, 信息筛选,考查主流C, 文章理解,逐渐增加D, 推断想象,测试重点二:关于2006年的高三科技文阅读的备考建议(一):明确科技文考查重点1、明确考试大纲的考查范围社会科学类文章,常常指教育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自然科学文章,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包括一般的科普文章)。四川考生可能面临的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2、明确科技文阅读的客观性部分社会科学类文章偏重于主观情意的

4、表达外,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3、明确科技文内容的单一性选文其本上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新知识,新理论,内容不复杂,自然科技文主要是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依据、特点操作程序、有关设意义及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等。如2005年重庆卷仿生自动装置属于生物学,内容只是介绍自动装置技术的原理,机器动物的优点、以及仿生自动装置的价值和前景等。天津第二篇选文凡尔纳爆炸属于地质学,内容只涉及“凡尔纳爆炸”有关内容。(二)批露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出题陷阱依据看,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说明文由往年的一篇增至两篇,题量由原来的四道

5、题增至六道题,相应的赋分也增至十八分.。这样,我们在考试中的阅读量加大了。.所以,我们要提高在这部分的得分就必须准确掌握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出题陷阱,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率.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从而会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结合高考实例,我总结出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陷阱的以下十种主要类型一、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如2005年全国卷III第

6、5题D项:“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所有权利。”这就是以部分替代整体。2005年全国卷I科技文“中条山的历史考证”的第5题A项仅仅强调中条山的山势特点,不能作为它“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证据。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二、无中生有(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如:2005年上海卷第2题的C项:“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

7、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根据原文来看,其价值是适应现代需要。未提及“强烈的装饰性”,所以A项“强烈的装饰性”的说法文中没有事实材料,是凭空臆造的。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三、张冠李戴(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2005年天津卷第5题C项:“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C项将“显性文化”的帽子戴在“文化的浅显层次”上。因此,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

8、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四、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就舒张。”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2004年广东卷第10题的A项:“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

9、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根据原文,“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鲜叶的原色”是所有绿茶的一个共性特点,与“是茶叶中的精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未将六种茶比较。所以A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因此,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五、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2004年全国卷(四)第7题B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而原文有“ 茶

10、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因此,B项说“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六、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比如2004年全国卷(一)第10题A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而原文中只是在“小鼠”身上实验,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11、” “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因此A项中“已经证实”就明显地设置了把“未然”当作“已然”这样的陷阱。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七、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如2004年全国卷(三)第9题C项:“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对应的原文是:“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相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答案C项少了“这些

12、”这两个修饰语,而“这些”是指上文所说的“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而并非全部的化学药品。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八、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要求选出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答案D项“因雷击和虫害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文中强调了灾难的严重,但没有强调人类对灾难已是“束手无策”,答案D曲解了原文的意思。对于此类型的陷阱,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条件,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

13、用信息,跳出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九、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如1999年全国卷第18题C项:“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只要弄清楚原文第二自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的“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C项是错的。因为,“此”指代“非冬眠动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那么,与“非冬眠动物”这一特征“相反”,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就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因此说“保持”“原状不变

14、”就是不对的。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十、逻辑错误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逻辑错误类型出题方式有两种。一是条件不充分。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利用。”此项推断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但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

15、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0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十二、断章取义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是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十三、偷换概念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