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2631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模板.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2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讨论稿) 序言当今世界, 知识经济引领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特别高层次人才作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 已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人才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全国各地竞相加大吸引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 特别是长三角、 珠三角、 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凭借区位、 经济等优势, 采取更具竞争力的措施, 广揽全国、 全球人才。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 加快人才发展是我市赢得主动权的

2、必然战略选择。市委、 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 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人才载体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逐步完善, 人才资本效应明显提高, 党管人才工作新机制、 新格局基本形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当前我市人才发展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难以满足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高层次人才不足, 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载体、 平台建设滞后, 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 新能源、 新材料、 生物技术产业人才短缺,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人才资源开

3、发投入不足, 等等。 今后五年及更长一个时期, 是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 实现经济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 我们必须科学规划、 深化改革、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确立更具前瞻性的人才工作方针, 实施更加开放的全球化人才战略, 制定更具吸引力更具推动力的人才政策, 采取更加积极有效、 切实可行的人才工作措施, 全面提升我市人才实力和竞争力。一、 ”十一五”人才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 市委、 市政府围绕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率先发展、 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 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 做出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 科教兴市、 民营推动、

4、 开放带动、 服务业拉动”的发展战略和”南融北接、 东引西联”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 战略, 始终把人才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创新机制, 完善政策, 营造环境, 促进了全市人才队伍、 人才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 基本情况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 12月, 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70701人, 比 增长218092人, 年均递增7.9%。其中, 党政人才16175人, 事业单位人才100420人, 国有企业( 国有控股) 人才13359人, 民营企业

5、人才81435人, 农村实用型人才369178人, 技能人才110692人, 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79442人。2.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在全市各类人才中, 从学历层次看, 硕士研究生1514人, 比 增加582人; 博士研究生85人, 比 增加82人。从职称层次看, 高级职称人员19195人, 比 增加8971人。四年来, 依托引智示范基地和海外留学生工作站, 引进外国专家、 学者67人, 实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历史性突破。3.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能力、 技术攻关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 以来, 全市共获得国家技术创造奖12项,

6、省级技术创造奖32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 省级科技进步奖222项, 比”十五”期间增加122项。经过优势产业的聚集功能, 在纺织、 服装、 化工、 装备制造、 食品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 新材料、 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聚集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研人才群体和创新创造团队, 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二) 主要成效与经验1.党委、 政府高度重视, 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十一五”期间, 市委、 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从德州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围绕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体制,

7、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几年来, 市委、 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发展上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措施: 关于印发德州市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选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德发 20号) 、 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德发 30号) 、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德发 31号) 、 关于印发德州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优秀人才奖暂行办法的通知( 德办发 21号) 、 关于印发德州市”首席专家”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 德办发 22号) 、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 德办发 32号) , 以及关于印发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拨管理办法的通知( 德政办发 14号)

8、、 印发关于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我市创业服务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德政办发 26号) 。这些政策措施, 构筑起我市完善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为加快全市人才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创新工作机制, 柔性人才引进取得实质性进展。受地域经济发展落后, 生活环境、 科研环境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 长期以来, 我市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 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 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实, 全市上下联动, 从各自实际出发, 创新工作机制, 大力实施以”柔性引智”为主要内容的招才引智战略,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方法灵活, 形式多种, 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开展区域合作, 引导市内

9、企业与外地建立人才、 技术对接关系, 对域外高层次人才实行”户口不迁、 关系不转、 能进能出、 市场运作”的流动机制, 不但克服了人才”引不进、 留不住、 用不上”的问题, 也大大降低了用人成本。5年来, 全市共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6600人次, 超过了”九五”、 ”十五”期间总和。3.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 为全市人才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 我市共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处, 院士工作站3处, 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4个, 国内人才工作站5个。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实现了与省共建, 成为全省第五家省市共建创业园。全市先后建立了52家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设立国家级引进国外智

10、力示范单位1家, 省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3家。 以来, 围绕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 创新实施了”6511”人才引进工程、 ”双百对接”合作计划和”888”人才聚集工程。当前, 市内已有136家企事业单位与国内182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技术、 人才对接, 对接项目、 课题262项。”888”人才聚集工程已落实工作基地8处, 集中融汇合作项目22项。经过5年来不断努力, 我市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已由劣势逐步转化为优势, 为全市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高层次人才依然偏少。全市按总人口计算, 硕士生占2.7, 而博士生仅占0.15, 远远低于全省水平。从全省

11、情况看, 泰山学者210人, 我市1人; ”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81人, 我市1人; 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722人, 我市8人; 省首席技师480人, 我市22人; 省乡村之星100人, 我市4人, 均明显偏少。到当前为止, 全市仍没有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依然空白。2.人才分布不够科学合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过于集中, 人数达到116595人, 占全市人才总数的40.1%。仅教育、 卫生系统的各类人才就有67245人。在企业及经济第一线的人才仅有94794人, 而且主要分布在市、 县城区, 乡镇基层人才十分匮乏。3.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间,

12、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收到了一定成效。可是, 从全市情况看,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得不到所需人才, 形成了供需脱节的怪圈, 已成为我市人才供需结构化矛盾的焦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比如, 在高校毕业生一方, 受工作条件、 工作报酬、 个人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 在用人单位一方, 受到用人观念、 执行劳动法规、 完善用人制度等因素影响。在今后一个时期, 人才供需矛盾必将是阻碍我市人才发展的根本症结之一。二、 ”十二五”人才发

13、展规划( 一)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人才工作全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按照”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以能力、 素质建设为核心,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立足实际、 着眼未来、 突出重点、 力求实效, 统筹抓好党政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高技能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 紧紧抓住人才引进、 培养、 选拔、 使用和激励等环节,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率先发展、 跨越

14、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 战略目标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过增强对外招才引智的吸引力、 对内留住人才的凝聚力、 人才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人才施展才华的内动力和人才总量规模的整体实力, 壮大队伍、 提高素质、 优化结构、 提升效能, 努力建设一支充分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主要目标是: 人才总量进一步增加。到”十二五”末, 全市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 年均增长6%左右, 每万人口中人才总量达到6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较快增长, 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43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均增长5%, 达到8.5万人。人才

15、素质进一步提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 专业化、 创新型, 能够适应德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人才队伍。到 , 全市高层次人才数增加到2万人, 高级技能人才增加到3万人, 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达到3000人, 具有高级职称人才45岁以下的达到三分之一, 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200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 , 人才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 二、 三产业人才比例达到104446。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 高、 中、 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比例达到1610。人才效能进一步提升。逐步建立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体制与管理机制, 创造”鼓励人才干事

16、业、 支持人才干成事业、 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 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三) 总体部署一是实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 完善政府、 用人单位、 个人和社会多元人才投入体系, 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优化人才类型、 专业、 产业、 区域、 城乡等结构, 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相协调。四是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高端人才引领发展, 优先培养高层次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