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麦病虫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小麦病虫害.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小麦病虫害一、小麦病害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症状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抽穗以后发病较重。小麦感病后,初期叶片或茎秆上出现褪绿的斑点,然后长出鲜黄色、红褐色或赤褐色的粉疱状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铁锈状粉末,故称锈病。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黑色疱状冬孢子堆。群众形象地将三种锈病总结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三种锈病症状区别见表21。表21 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区别种 类项 目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为害部位以叶片为主,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以叶片为主,叶鞘和茎秆上很少见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相对大
2、小形 状颜 色排 列表皮开裂程度最 小狭小至长椭圆形鲜黄色成株上排列成行,虚线状;幼苗叶片上则不成行,以侵入点为中心,呈多重轮状排列轻微破裂居 中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不规则散生破裂明显,寄主表皮开裂一圈最 大长椭圆形至长方形深褐色或咖啡色不规则散生表皮很早破裂翻起冬孢子堆发生部位形 状颜 色排 列表皮开裂情况叶鞘,叶片背面狭长形黑 色基本成行不破裂叶片背面圆形至长椭圆形黑 色散生,叶鞘上略成行不破裂叶鞘、茎秆长椭圆形至狭长形黑 色散乱无规则破裂,表皮卷起 发生特点小麦三种锈病的病菌都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同科同属但不同种。小麦条锈病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 s
3、p. tritici Erikss et Henn.小麦叶锈病菌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小麦秆锈病菌 Puccinia graminis Pers. var. tritici Erikss et Henn.三种锈病均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其周年病害循环,冬孢子不起侵染作用。条锈病:条锈病菌不耐高温,当温度达到30以上时很快死亡,旬平均气温达到23时,即不能越夏。山东省7月份旬平均气温超过23,因此,小麦条锈病菌在山东不能越夏。小麦收获后,条锈病菌随气流传播到西北高寒地区,在那里为害晚熟冬小麦、春小麦
4、和自生麦苗,度过夏季。秋季,病菌再随气流传至山东,侵染为害秋播麦苗。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条锈病菌在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南的地区,可以菌丝体在病叶里越冬。翌年气温上升时,菌丝形成新的夏孢子,侵染新叶,并可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导致病害流行。叶锈病:叶锈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在山东省可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存活,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来源。秋苗上的病菌以菌丝体在麦叶中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春季继续为害小麦。由于叶锈病发生要求较高的温度,所以发生期较条锈病为迟。秆锈病:秆锈病菌耐高温不耐低温,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山东省胶东麦区的自生麦苗上越
5、夏。冬季在福建、广东和云南南部麦区越冬。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进行为害。三种锈病发生的轻重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密切相关。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病菌数量充足,气候条件适宜,锈病就会流行。当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已定的情况下,锈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和菌源数量的多少。如果早春气温偏高,4月份又多雨,条锈病有可能在山东省发生流行。叶锈病的发生与4月中旬到5月上旬的降雨量、气温关系密切,如果降雨量偏多,气温适宜,发病重。小麦抽穗前后,气温比常年高,降雨量偏多,外来菌源数量较大时,秆锈病有可能流行。在适于锈病发生的时期,如果多雨、高湿、露日偏多,有利于锈病的
6、发生。在栽培上,氮肥用量过大,造成小麦徒长,病害发生严重。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减轻锈病的发生为害。防治方法小麦锈病的病菌繁殖力强,借气流传播,流行范围广,因此,在防治上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是决定锈病流行的基础条件。小麦不同品种对锈病的抗病性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种植抗锈病高产良种,是最经济、有效、易行的方法。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相对的,病菌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小麦品种抗病性的变异,往往导致病害发生严重。因此,注意多品种搭配,防止品种单一化。对三种锈病,既要分清主次,又要全面考虑。在山东省主要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所以应以抗
7、条锈为主,兼抗叶锈。在注意品种抗锈病的同时,还须重视品质和丰产性状,也要兼顾对小麦白粉病等病害的抗性。各地要因地制宜地选育和引进抗病丰产良种,并搞好种子的提纯复壮,防止混杂。种植时合理布局,以免锈病流行,造成极大损失。2、加强栽培管理。(1)适期播种:以条锈病、叶锈病为主的地区,可适当晚播。在秆锈病流行的地区,则适期早播,促进早熟,可避开秆锈病的发生,降低危害。(2)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搞好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3)科学用水:雨多水大时,注意开沟排水,降低湿度,锈病发生严重时,要适时浇水,可减轻病害的发生。(4)消灭自生麦苗: 自生麦苗是锈病主要的越夏寄
8、主,因此要结合田间管理,铲除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控制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辅助措施。(1)药剂拌种: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兑水23公斤,拌麦种50公斤。(2)春季叶面喷雾:当春季外来菌源使田间锈病普遍率达到1%或当地越冬菌源形成发病中心时,应立即防治。每亩可用20%粉锈宁乳剂80毫升,或15%羟锈宁可湿粉剂50克,兑水6080公斤喷施。2、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在山东沿海、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发生较为普遍,近年来在华北、西北、东北麦区有上升趋势,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麦穗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
9、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色霉斑,严重时许多霉斑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色,最后呈灰褐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菌的闭囊壳。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明显。霉斑下的寄主组织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褪绿、枯黄甚至枯死。叶片受害后容易早枯,茎和叶鞘发病可导致植株倒伏。发生特点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 f. sp. tritici E. Marsha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只能在寄生的活组织上生长发育,是一种表面寄生菌。小麦白粉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如果温湿度
10、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以后在菌丝丛中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扩散蔓延,进行再侵染。小麦收获后,病菌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到自生麦苗上,侵染自生麦苗,以菌丝状态在自生麦苗上越夏,到秋季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秋播麦苗。如果夏季干燥,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越夏,秋播前后,大气湿度较高时释放出子囊孢子,侵染为害秋苗。病菌以菌丝体在麦苗下部叶片上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产生分生孢子,成为春季侵源的来源。小麦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经几次重复再侵染,就可能引起病害流行。小麦白粉病的发
11、生与品种、气候、栽培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病害有可能大发生。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低温、阴湿或干旱条件下,发病重。小麦密度过大,或施氮肥过多,造成植株贪青,麦行间通风不良,发病往往严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小麦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生产上应注意选用抗耐病品种,同时合理布局,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对白粉病抗性好,高产、优质的品种。2、改进栽培技术。病菌在自生麦苗上越夏的地区,在秋播前及时铲除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菌源。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
12、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早排水,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控制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1)药剂拌种,用20%粉锈宁乳剂,方法同小麦锈病防治。(2)当小麦病叶率达到10%时,应立即喷药防治。用药方法与防治小麦锈病相同。3、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等,主要发生在多雨潮湿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频率最高。山东省以往发生较少,但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一是导致产量下降;二是小麦品质变劣,病粒中病菌产生的毒素会引起人畜头昏、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三是病粒发芽率降低,如果病粒作种用,虽能发芽,但幼苗瘦弱,容易枯死。因此,搞好防治十分必要。症状小麦从苗期至抽
13、穗后都可受害,引起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为害最重。苗腐:先是芽变褐色,然后根冠随之腐烂,病苗黄瘦甚至枯死。湿度大时,枯死苗上产生粉红色的霉。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初期茎基部变褐坏死,后腐烂导致全株枯死。病苗被拔起时,往往自茎基腐烂处折断,断口处略带粘性,病部可形成粉红色霉层。秆腐: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淡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的不规则形病斑,并向内部及节部蔓延。严重时病部以上枯黄,甚至不能抽穗。穗腐:初在小穗和颖壳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发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颖壳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一个穗上一般只有
14、一个或几个小穗发病,严重的整穗发病。如果病斑扩展至穗轴,被害部以上枯死,形成枯白穗,发病后期,病穗上产生紫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发生特点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真菌引起的。引起我国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病菌主要在麦茬、麦秆、玉米及甘薯病株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释放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一般小麦抽穗前后,形成的子囊壳最多,从抽穗到灌浆,子囊孢子不断地被释放,经风雨传播到麦穗上,孢子萌发侵入小穗,造成穗腐。穗腐的感染期主要限于开花期,灌浆期以后,侵染率逐渐下降,至乳熟期基本停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
15、源数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小麦抽穗扬花期,气温在15以上,如果雨日较多,病菌在短期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病害有可能发生严重。抽穗后20天内,阴雨天超过10天,病害可能流行。病菌孢子的释放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病重,反之,则发病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田间郁闭,发病往往严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发现有免疫品种,但各地可选用一些优质高产的耐病品种。2、减少菌源。玉米等病残体上存有大量的赤霉病菌,因此在小麦秋播前,应深耕灭茬,将玉米等病残体深埋土中或拾出烧毁。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以免扬花期遇雨,防止被病菌感染。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危害。4、药剂防治。(1)石灰水浸种:用生石灰0.5公斤加水50公斤,滤去残渣,浸麦种30公斤,水面高出种子1015厘米,气温20时浸3天,气温25时浸2天,30时浸1天,浸后直接摊开晾干,然后播种。(2)喷药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