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260313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影响作者:刘成 学号:090205033摘要:陕西传统民居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体,它包括陕北的窑洞、关中的夏房和陕南的多种民居形式这三大各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且它们都涵盖着物质和意识双重方面的内容。但无论就其物质还是意识方面,无论从民居的空间选择还是客观的地理区位来看,都无不体现着地理环境对它们的深深烙印。关键字:陕西传统民居 陕北窑洞 关中庭院 陕南多种民居杂糅 自然地理环境 陕西省南北狭长,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根据地形条件的差异,我们通常将其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理区域,且在这三大不同的地域上都形成了它们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具体表现为陕北的窑

2、洞、关中的夏房和陕南的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多种民居的杂糅形式。而这些独特民居的形成又是跟它们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三大不同地域独具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这些独特的民居形式,且自然地理环境与陕西传统民居的这种内在联系亦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们的重大关注,也取得了硕大成果。可是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似乎又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平衡之处,缺乏一个整体、系统的分析,那就是学者们历来都把目光过多的投放在了陕北窑洞这种民居的形成上,而对关中和陕南的独特传统民居则关注较少,得出的成果也较少。因此,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陕西传统民居形成的这个课题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而且

3、也有利于对陕西传统民居有一个整体认识,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一、 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各传统民居建设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自然、人际三者综合的统一体”,如果将其看做是一个小宇宙,那么社会、自然、人际都是这个宇宙必不可缺的构成元素,其中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将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从系统出发,进行整体把握,自觉地把客观世界与主观行为相互的关联性视为整体,这已基本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定式了。同样,将这个原理放在陕西传统民居的研究上,我想我们也应该自觉地将地理环境与陕西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形成联系起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能够自觉地意识到陕西三大不同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的形成无不都受制于当

4、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一)陕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陕北窑洞形成的影响陕北位于陕西北部,其南部是黄土高原,北部是毛乌素沙漠,从总体上来看,它是属于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地形破碎,千沟万壑,且面积广大,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5%,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人少地多的局面。这就决定了在陕北难以形成与其处于同一纬度的开阔平坦的经济发达区华北平原的那种靠直接在地面上建筑坚实的地基构建起来的集聚民居,而只能是在考虑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具有很强的直立性的黄土来尽量避免在这些破碎的沟壑上直接立地基的基础上,采取挖洞的方式,依靠黄土直接作为地板和墙壁,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固安全的比较分散的住房,也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富有陕北特色的窑

5、洞民居。同时,陕北海拔较高,一般海拔高达8001300 米,且又是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较为干旱,降水少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都加剧了当地冬冷夏热的气候特性,也导致当地植被比较缺乏,木材亦甚少。基于“就地取材”的获取建筑材料的一般模式,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黄土来作为民居的建筑材料,_余卓群:建筑与地理环境,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这样一来既方便又减少了建筑成本,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何乐而不为呢?而且这种地穴式的窑洞建筑也正是在居民们为了安全着想,充分意识到当地冬冷夏凉且降水少的气候环境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因为这种地穴式的窑洞住房正好就可以起到冬天防寒,夏天隔热以及保持住

6、房干燥的最佳功效。因此,陕北窑洞的这种独特民居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制于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才形成的,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二)关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关中庭院形成的影响素来有“八百里秦川”美誉之称的关中地区,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而形成的关中平原,它的地形开阔平坦,且海拔相对于陕北高原来说要低的多,一般海拔仅为325800 米左右,气候多为半湿润的季风气候,降水较丰富,木材生长较茂盛。这种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便决定了这里的传统民居与陕北高原那种分散密封式的依靠黄土作为建筑材料的窑洞有很大的区别,在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表现为层次繁多的院落式的木质建筑形式,如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因为

7、地形平坦开阔,便使靠直接在地面上建筑坚实的地基构建起来的集聚民居有了其存在的极大可能性,加上当地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较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降水较丰富,木材较多,且海拔较低,从而使当地冬冷夏凉的气候特征没有陕北高原明显,尤其是冬季来临的时候,大大削弱了亚洲高压对当地的控制和影响,使当地冬季较陕北高原更为温暖些,这又进一步为采用这种完全露天的院落式的木质构建形式提供了某些可能。同时,考虑到当地毕竟还是属于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因此降水相比陕北高原来说要多,且夏季降水集中,为了便于排水,在设计这种院落时,往往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布局,在位于厢房位置上的房屋多采用单边倾斜于屋外的建筑形式,当地人们称之为“夏

8、房”,这种巧妙的单边倾斜的屋顶便利了雨水的排出,从而避免了院落的潮湿。最后,还有一点要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当地地形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来此定居,可是关中地区自身面积狭小,土地仅占约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这便造成了一种人多地少的局面。为了容纳下这么多的人口,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不得不考虑到尽量压缩房屋的横向拓展空间,可是又不得不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因此,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最终人们想出了这样一种构建形式:“多沿院落的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的布置形式”。这样便使当地人多地少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既充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9、,又使人们拥有足够的活动和私密空间,实乃佳选。基于上述种种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最终在关中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层层组织院落为建构方式的完全露天的密集院落结构的传统民居形式。(三)陕南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陕南多种民居形式杂糅的影响相对于陕北和关中的单一地形来说,陕南的地形要复杂的多,正所谓“即便是在同一地貌区中,地貌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这个命题在陕南可以非常显著的看到。陕南北起秦岭、南至大巴山,中间夹汉江谷地,这样的地形最终将陕南划分为三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南北以褶皱的断块山地为主,中部则由于汉江的贯_虞志淳、刘加平:关中民居解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惠振德、

10、吴成基:陕西风景地貌资源及开发利用,人文地理,1994年02期穿,汉江把一连串的谷地和峡谷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深切的河谷及河谷平原为的地形,表现为诸多较大盆地的形成,如汉江盆地、石泉盆地、安康盆地等。基于这种山坳、河沿和平坝地形的并存,当地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成了多种类型的传统民居,具体表现为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石头房顾名思义是以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构建起来的房屋,这种类型的住宅多建于山区,因为山区盛产石头这种建筑材料,且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这样的房屋既能经风耐雨,保证居民的安全,而且造价低廉,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竹木房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

11、坳等山区,在这种地形的地区比较常见,同样地,从这种民居的名称上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判断出这种建筑类型的基本建筑材料是竹子和木材,我想这点从竹木房的布局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它的布局通常表现为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复盖,当然,有的人家也会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而这种地形区正好盛产竹子和木材,因此可以说是因地制宜。吊脚楼也同样地反映了因地制宜的这个建设原理,它多建于沿江集镇,主要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则铺瓦或茅草,且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从它的建筑特点我

12、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正是沿江而建,所以当地气候相对较湿润,水源也较丰富,尤其是夏季洪水期易发生河水上涨的情况,因此不得不打好木桩或石桩从而避免河水轻易地流进屋里,同时当地夏季较闷热,为了缓解这种闷热,居民聪明地将房屋的窗户设计成朝向江面的方向,充分利用海陆间的大气环流,使夏季闷热的白天受到从江面吹来的凉爽的海风的影响而变得不那么闷热,所以这种吊脚形式民居的出现正是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才最终形成的。以上出现在陕南的这几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都非常清晰地反映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对不同的传统民居形式产生强大的制约力和影响力。二、理想的传统民居对理想地理环境的主动挑选由于人始终是民居形成和发

13、展的主要推动者,在民居广泛的内容中必定会极大地体现人的观念和意识,人类在安全这一基本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往往还会对舒适有更大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富贵人家往往对享受和美观有着更大的要求。而且这种舒适的观念和意识又往往反映在民居所包含的物质这一层面上,如民居的选址、构建和装饰等方面。这就造成了一种理想民居往往会对理想的地理环境进行主动挑选的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农村与城镇传统民居的建筑差别上。其中,在陕南表现的最为明显,虽然当地各异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多种不同的民居形式,但这种多种不同民居形式的出现还跟人们自身的条件,尤其是他们的内在观念有关。而这种观念又集中反映在陕南农村的民居与城镇的民居在

14、建筑上的诸多差异上,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农村民居与城镇民居相比要简陋的多,尤其是石头房、竹木房与吊脚楼的明显对比和差距。前两种类型的房屋与后两者相比可能要显得更加简单、普通和低俗,它们更多地只是满足人们对生存场所的基本需求。而后者则明显要比前两种更高雅别致,它们除了满足基本生存的要求之外,还追求一种美感和舒适的享受,这就是典型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住宅条件要求的极大差异的明显反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巨大差异的存在呢?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便是居民自身条件的不同,尤其是他们内在的观念和想法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他们对理想民居的主动挑选,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民居。我们都知道,城镇居

15、民相比农村居民来说,他们的经济条件是相对较好的,他们有条件和能力进行对最能使自己满意的住宅的多次挑选,包括住宅地址、构建样式和装饰方面的主动挑选。而为了达到他们自己的这种理想择居的要求,山区通常是难以成为他们选址对象的,因为山区较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利,离繁华的市场中心也较远,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消费和享受要求,且山区建筑原料比较单一和原始,这点也难以符合他们对住宅美观的追求。相反,沿江集镇和平坝城镇则在这些方面都要比山区优越的多,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充分保障丰富物质资源的享受和生活的富裕,所以这种类型的地形区也往往成为他们理想住宅的选址。因此,由于经济条件产生的观念的不同,在古代的陕南地区,往往一

16、些富贵人家更倾向于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更为优越的地形区作为他们理想的民居选择地。综上所述,陕西多种传统民居形式的出现既受到了当地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同时,在同一个地形区内出现的民居建筑差异还无不体现着人们自身的内在观念对符合自身理想民居形式的主动挑选,而这些最终又都归结于一条原理,那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对陕西传统民居的构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余卓群:建筑与地理环境,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2虞志淳、刘加平:关中民居解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3惠振德、吴成基:陕西风景地貌资源及开发利用,人文地理,1994年02期4陆泓、王筱春、王建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地理特征、模式及地理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