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上出 (2)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025784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语文课上出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把语文课上出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把语文课上出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把语文课上出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把语文课上出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语文课上出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语文课上出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新课标的颁布,以及与之配套的新教材的使用,为语文教学创造了相对宽松、理想的环境。许多语文教师都力求抓住契机使教学“旧貌换新颜”,于是语文教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气象,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语文教师一味的为“求新”而“变化”,于是在缤纷中迷失了方向,使得语文课丢掉了魂、气、神,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我”。 君不见: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于是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只见鼠标翻飞,不闻书声朗朗,黑板只字不写,这样的语文课有之;为了实现“拓展性”,只是把课文当成触发点,然后

2、一会儿德育美育,一会儿天文地理,各科知识群而攻之的语文课有之;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一味“放羊”,教师不加引导点拨,处处成为“好好先生”的语文课有之。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吗?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更可怕的是,一些语文教师乃至专家被花哨的外表所迷惑,大加赞赏,如果群而效之,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将走向何方?万变不离其宗,泼洗澡水不应该连孩子一块倒掉,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我们更应时时告诫自己: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一、怎样理解“语文味儿”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双方的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

3、科的性质来。语文学科的性质众说纷纭,而新课标所界定的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现在为大家所普遍认同。那么我们就可以来这样认识“语文味”,也就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学习,紧紧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利用有效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熏陶。这样的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要想更深的理解“语文味儿”,我们就要了解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张楚廷教授的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现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

4、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既然是母语教学,我们就必须充分重视本民族在长期的民族语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学的经验,概括地说,主要是凭借对大量文选的学习,读、悟双管齐下。因此,在语文课上,让学生通过对范文的诵读、品味、赏析,生成语感,积累语料,学习民族语丰富

5、的表现力;同时,也受到范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操的熏陶,产生想表达感受的愿望,谁能说这样的语文课没有“语文味儿”?归根结底,通过对民族语的学习,体现熏陶渐然、潜移默化的功能,这就是“语文味儿” 。也就是通过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熏陶。二、怎样具有“语文味儿”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认识的偏差,对语文学科性质把握得不够准确,以至于“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教师的职责,让语文课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语文课。不可否认语文课程内涵极其丰富,但任何脱离了书面语用训练的“合作、探究”、“感悟、体验

6、”,都无异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的假把戏;任何脱离了书面语用训练的“人文性”表演,只能是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要想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不发生“异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1媒体使用与课本使用的关系语文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是目前方兴未艾而又能各显神通的新型教学手段。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无需质疑的。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文,乃至把课文撇在一边。其实,“就人的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的。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

7、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高强的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课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 课文

8、。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失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众所周知,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是任何媒体难以替代的。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一颗师心带领几十

9、颗童心对那些人类优秀的精神产品进行共鸣的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应该是个“读、感、悟”的过程,这个交流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没有语言的交流和由此而对内心的挖掘,语文的生命将日渐萎缩。多媒体的介入,使得课堂的形象性、可视性有了极大的扩展,但对语文课而言,应从实际出发,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绝不能为媒体而媒体,它只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应该是喧宾夺主。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实有所帮助,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内容探讨和语言体验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就课文内容设计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0、拓展,意图在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添教课的人文含量。以课文内容为切入口,组织问题讨论,是学生学习语文、与作者对话的一种学习方式,无可非议。遗憾的是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使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讨论,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并且没有及时的引导、点拨,在有些问题上不敢明确表态,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只是一味肯定,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使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多重对话的过程,无论

11、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都要紧扣教材,以文本为依据。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就会成为拼盘。文本内容当然要探究,但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而,在探讨内容的同时,必须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学习任何课文,不管是怎样的体裁,一般说来,师生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把握: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么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再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真正读懂,把握真谛。我们既要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地对学生的精神发展

12、具有意义,真正的转化为学生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经验,真正地对学生的经验更新、人格成长构成意义引导”,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会到它表现的魅力与魔力,感受到它站立在纸上与你交谈,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跨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文本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融为一体的,相互渗透的。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探究文本内容,却醉心于语言文字排列组合

13、的技巧,割裂开来,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造成阅读中的残缺,影响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正因如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须有整体观念,思索一下:设计怎样的问题,要实现怎样的目的。指导学生讨论时,无论是以文本的内容为切入口,还是以语言文字如何运用的推敲为切入口,均要牢牢把握住内容与形式如胶似漆、互为依存这条线,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和作用。教师不仅在组织“平等的对话”,而且还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循循善诱,点拨迷津,引导对话水平不断提高

14、。由于在交流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教师课前所无法预料或设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比较强的判断能力。惟有如此,才能自如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并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避免课堂上对学生错误发言“盲目顺从”和“廉价赏识”的不当现象。在内容探讨中体味语言,在语言品味中深化内容,这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在这其中通过课文诵读来品味语言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学需要的往往是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反复咏叹,以在“涵泳”中求“深入”。3外在形式与教师素养的关系有的语文教师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或是错误的认为:语文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

15、思想。于是一味地在教学形式的浅层面上运作,追求花里胡哨的虚伪美丽,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更有甚者把语文课上成歌曲演唱课、小品表演课。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还有什么文化底蕴和人文含量可言?还谈什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语文课标提倡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重视感悟,不是否认各种必要的语文知识;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不是彻底摒除能力训练;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说教师可有可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也不是说完全可以不要接受性学习。即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讲课者根本不考虑质量和效果,或由于自身积累的欠缺,根本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驾驭,在使用中也存在

16、一些问题。所以在采用某种教学方法时,我们应思考:该不该用这种方法?应收到什么效果?能收到什么效果?更应思索:我们能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操作?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我们不能忘记真正的语文教学是艺术而不是技术。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抽干了内涵,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所谓的技巧与方法了。教师如能广泛读书,深入钻研教材,对所教的内容有独到见解,不人云亦云,那么自会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自会找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独特的教学形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这些形式问题的背后,是教师的素养问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培养自己以下三方面的素质: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独特的语感。语感是一个人语言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成果。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保持、保养和孕育自己的语言感觉,培养自己粗壮的感性神经和敏锐的语言悟性。这是语文的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