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257710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docx(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门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 减轻各类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江门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制定本 规划。一、防灾减灾工作现状(一)自然灾害概况我市濒临南海,属东亚季风区,地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和热带气候带,受地壳运动和断裂构造的综合影响,地貌类型 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因此, 台风、暴雨洪 涝、干旱、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每年都 给我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台风我市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总长 614.87 公里,受西太

2、平洋 及南海的影响,每年登陆我市的热带气旋数量多, 强度大。 90% 以上发生在 610 月,风力 10 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占 58.9%,我 市沿海的重大热带气旋灾害一般都是在 1、2 天内形成, 甚至在 几小时内发生, 破坏性极大。2006-2010 年,我市先后遭受了“珍 珠”、“派比安”、“北冕”、“鹦鹉”、“黑格比”等热带气旋的严 重影响。其中“巨爵”、“天鹅”两个热带气旋正面登陆台山沿 海地区, 给我市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热带气旋影响期间, 全市普遍出现狂风和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强降水。12.暴雨受北高南低地势、西风带和热带气旋的影响,我市的暴雨 强度大,季节长, 主要出现

3、在每年汛期(4-10 月)。暴雨引起山 洪暴发、江河猛涨、田地淹浸、房屋倒塌、交通中断以及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每年都给我市造成明显的直接经济损失。2009 年 5 23 特大暴雨致我市逾 25 万亩农作物受灾,且连场暴雨造 成共 4 公里多长的广珠铁路江门隧道明挖路段停工。3.强对流天气受暖湿气流、海陆交互、地形等的影响,我市经常出现冰 雹和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冰雹主要集中于 34 月份; 龙卷风 多出现在 68 月份。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破坏力大, 不仅造 成很大经济损失, 而且还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2008 年 6 月,恩 平市牛江镇遭受龙卷风和特大暴雨的袭击,全镇供电中断,受 损房屋

4、 80 间, 受灾人数 360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750 多万元; 2008 年 8 月恩平出现强对流天气, 局部地区出现雷雨大风,伴 有局地强降水和冰雹, 良西镇受大风袭击,农作物损毁总面积 达 160 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 625 万元。 2008 年龙卷风影响频 繁,全市共发生 4 次龙卷风灾害天气事件,次数之多,历史罕 见。4.干旱我市虽然年降水比较充沛,但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年 际之间变化大, 时有出现区域性、季节性干旱。据统计, 2001 2010 年 10 年间, 全市年平均受旱面积为 8.1907 千公顷。5.低温冷害2冬春季受冷空气的影响,我市常会出现寒潮、春季低温阴 雨

5、、秋季寒露风等低温冷害,对农作物、果树、花卉、蔬菜等 种植和水产养殖造成严重打击。春季低温阴雨平均每年出现 1-3 次,常造成早稻大面积烂秧死苗; 秋季寒露风年均出现 2-3 次, 严重影响晚稻的抽穗开花和灌浆结实。6雷电雷电电压高、电流强、能量释放时间短,危害性极大,不 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而且可造成供电系统停电、森林火灾、 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电子设备损坏 等。我市是雷电活动高发区,年最多雷暴日达 117 天, 主要集 中在 49 月, 尤以 8 月份最多。 2007 年我市雷暴频繁,鹤山、 新会共雷击死亡 2 人;2008 年我市共发生雷电灾害事故 101 宗,

6、 伤 5 人,亡 7 人, 是近十年来雷击伤亡事故最严重的一年,雷 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682 万元。7风暴潮和赤潮近年来,受台风影响,我市各大渔港(渔船停泊区) 曾不 同程度地遭受风暴潮袭击, 由于我市各级海洋渔业部门准备充 分,措施得当,数次的风暴潮均未给我市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 失。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出现赤潮,破坏海洋的正常生态结 构和正常生产过程,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近年来我市没有发 生赤潮现象。8.地震广东省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较活跃地段,是华南地区相对 地震多发、灾害严重的省份。我市位于国家和省确定的地震重3点监视防御区珠江三角洲内,地质构造复杂,存在着多组不同 方向的断裂。历

7、史上曾多次发生有感地震,1970 年 7 月 1 日至 8 月 14 日台山曾连续发生过 300 多次地震,最大达 4.0 级;1997 年 11 月至 12 月间,台山又发生震群活动,最大为 4.1 级; 1997 年 6 月 16 日恩平发生 4.2 级地震。这些地震,虽然没有造成直 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民众产生一定的 影响。同时,其他邻近地区发生的地震(如 1962 年河源新丰江 6.1 级、1969 年阳江 6.4 级、1994 年 9 月台湾海峡 7.3 级地震) 也波及影响我市。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程度提高和 人口的增长,人民对生命线工程的依存度更高,产

8、业链之间的 相互关联更紧密,相对使城市抗灾能力愈来愈脆弱,灾害的潜 在风险也愈来愈大。能源、交通、通信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的 建设都需要地震工作提供更安全的保障。根据震害预测结果推 断,一旦发生城市直下型地震或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 6 级左右 地震,将会造成百亿元量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并对社会安全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9.地质灾害我市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局部断裂构造较发育,受雨 水充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全市已发 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软基沉降及 水土流失等。据不完全统计, 1982 年至今,全市因地质灾害造 成 40 人死亡,5 人受伤,直

9、接经济损失 6445.8 万元。全市有 6 个区(市) 22 个镇 43 个村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10.农业生物灾害4目前已有 300 多种常发性的农业生物灾害,一些次要病虫 发生和危害明显上升,草害发生种类多、面积大, 鼠害猖獗, 蝗虫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黄龙病、蛀果虫、香蕉烂根病、 香蕉黄叶病等疫情尚未得到根治。(二)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 七大以来,我市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以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为主线, 积极推动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经过各级党委、 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艰苦努力,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 显著的成绩,防灾减灾能力明显

10、提高,灾害损失占 GDP 平均比 重明显下降。1.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不断完善,预警水平有所提升三防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实现了纵向到省、 市、县、市属工程管理单位的网络联通、信息采集和三防水利 异地视频会商功能,横向到水文、气象等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源 共享。20072010 年全市共计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 5714.43 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 1507.67 万元),初步建成了集视频 会商、三防水利地理信息、水雨情实时监测、重点水利工程视 频监控、三防预警通信于一体的三防水利信息系统,为科学决 策、主动防御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撑和保障。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由自

11、动气象站 (遥测站)、区域自动站、沿海加密自动站、强风观测自动站、 海岛自动站、台风破坏力校准站、农业气象站、 GPS/MET、能见 度仪、地温红外感应探测场和户外灾害天气实时监测点、水文5监控点以及天气预警雷达、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组成的区域中尺 度天气立体监测网,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基本实现了对重大灾 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建成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气象综合应用业务 平台、春季大雾预报预警业务系统、MM5 预报业务系统、逐日最 高气温预报系统、气象要素图形显示及精细化雨量预报系统、 灾害天气历史资料查询系统及原有的雷达卫星云图和自动站资 料实时显示系统、暴雨预报系统、观测站自动站实时资料数

12、据 库、共同构成了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对灾害性、关键性、 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测能力和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时效、针对性 都有所加强,初步形成由 0-2 小时临近预警系统、 3-12 小时短 时预报模式和 12-120 小时短期预报模式组成的中小区域客观指 导预报系统。“十一五”期间,具有参考意义的天气预报由原来 的 3 天提高到 7 天,暴雨和台风的预报准确率分别比“十五” 时期提高了 12和 8, 台风路径预报 24 小时误差为 100 公里 左右。初步构建了空间、地表、地下三位一体的立体地震监测系 统。我市“十一五”期间建立了 2 个强震台和 1 个 GPS 观测站, 升级改造前兆观测台 1

13、个, 并与省地震台网中心实现了联网和 数据共享,安装了全省地震速报终端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 取省级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信息。通过新建、改建和升级各类 地震台, 我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 1.5 级以上。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市、县(市、 区) 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6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 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初步建立县(市、区)、镇(街道)、村三 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体系。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投入资金 500 多万元, 建成面积达 600 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配备专用监测车

14、辆一台以 及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检测设备 一批, 59 个检测项目通过了省计量认证, 具备了简单的赤潮监 测、海洋与渔业环境突发应急事件监测的能力。监测站还不断 加强与国家、省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联系,及时了解有关海洋 灾害信息, 以便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已完成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建设,通过移动公司的光纤 与省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中心组成专网。农业生物监测预警及防控能力不断加强。在重点地区建立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每年根据农时及时进行监测,及时 发布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农民施药防治效果较明显,基本上 能把粮食作物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 5%以内,

15、 病虫害预测预报准 确度高。建立了动态的有害生物疫情数据库,和对有害生物的 快速反应体系,设立生物灾害监测点,建立病虫档案,按早发 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严密监控。2. 自然灾害预防措施不断落实,抗御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 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机电排灌建设议案等,大部分 险患工程得到及时治理,水利工程整体防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7升。据统计, 在 2010 年防御暴雨、台风过程中, 全市 583 宗水 库工程共拦蓄洪量 1.9364 亿立方米,减少农田受灾面积 18.596 千公顷,减少受灾人口 55.038 万人,减少城市进

16、水 1 座,减少 直接经济损失 2.44 亿元,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城乡地震灾害综合抗御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 按照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 台山核电、江珠高速 北沿线等一批重大项目进行了建设项目场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作,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 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开展了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筑物抗震性能普 查,累计完成调查建筑面积 1 亿平方米。在各市、区农村或城 乡结合部进行地震安全农居示范村建设,开展农村抗震防震知 识宣传和农民工匠技术培训班,使广大农村的建房抗震意识深 入人心, 有效提高了我市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进 一步完善,市和各县(市、区) 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 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积极筹集资金约 4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