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言与中国文化.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一方
2、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
3、,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由此有学者便提出汉语方言的划分,必须追溯到文化渊源为内涵的人文历史地理语言学概念,必须以汉人移民的周边化轨迹和互动语言的汉语化程度为基本依据。一部汉语方言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国移民交流传播的
4、历史。3.方言与民俗二、通过方言可以透视民俗现象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与民俗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民俗方言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应看作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号。如“盘缠”一词,过去为旅行者所带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盘”、“缠”于腰间,因而得名。现在,虽没有了用布袋包裹钱物于腰间的习惯,可“盘缠”仍指旅行者所带的钱物,一般具体指路费。又如: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
5、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每一个方言词就是一个支撑点,它可使某一种民俗更稳定、更完整;每一个特色方言又是一个民俗集合体,它可集一种复杂的民俗现象于一词;见词生义,由词连俗。三、记载民俗的方言词因民俗的消失而亡民俗与反映民俗的方言词其发展规律一般是平衡的、共存的、互动的。方言词随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也随民俗的消亡而隐去。古代晋北素有养羊之俗,由于妇女不会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炕上铺的是“羊毛毡”,;冬季男人、女人,连小孩都穿“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一种没有任何布装饰的皮袄) ;脚上穿的是羊毛织的“毛袜”和羊毛做成的“毡鞋”、“毛靴”,也
6、叫“毛窝”、“毛圪塔”;头上戴的是羊毛织的“毡帽”。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晋北人穿戴“白茬羊皮”的民俗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很少看到“白茬羊皮袄”和“白茬羊皮裤”之类的衣服了。记录这些民俗的方言词也就逐步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消失了。在晋南、晋中一带,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此俗消失, “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磕得脑(磕头) 作揖”是解放前流行在晋南的基本礼俗,是逢年过节、婚礼寿庆晚辈向长辈施行的一种大礼,解放后逐渐废除,该词也随之不用。四、方言、民俗的演变因地区不同而异当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格局的变化,很多民俗已悄然消失或淡化;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不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婚丧嫁娶越来越简。太原、晋中一带过去流行的洞房之夜,圆房前要喝疙瘩汤,汤中放红枣、花生,谐“早生”之义,现在这种习俗可能已荡然无存。然而在一些山区的小村庄,还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民俗。如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窑洞中的农民,这里的经济落后而观念陈旧,生活单调而民风淳朴,民俗方言还保留得相当多。有些落后的民俗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早已绝迹,而在贫穷的山区农村还时而见到,如“换亲”系指贫穷的家庭两家互娶对方的女儿为儿媳妇,这样可以省钱,但多数家庭并不幸福。一些旧的民俗在介于都市与村庄之间的地方,有的保留,有的消失,但无论何种地方,方言与民俗的相伴而来、共生共灭的互动关系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