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助读11-2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助读11-25.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字、摘抄必须每天进行。对照字帖一笔一划地写。助读后面的“阐发与应用”11.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年老的士兵和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
2、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再看一遍。12. 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一次欧阳询赶路,见到一块古碑/古代的碑石,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赏/揣摩碑文,许久才离开。(可是)走了几百步,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长久地站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在地上)铺开皮衣,坐下来细心揣摩。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三天之后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13. .文徴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文徴明临摹写千
3、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于是书法大有进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多次重写,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观。 14.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 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完,就默记在心。晚上回家,忘了(牵
4、他的)牛。-父亲愤怒地打了他,但不久他又像以前一样了。他母亲说;“儿子是这样一心一意/入迷,何/怎么不听凭他去干想做的事!”于是王冕离开家,投靠寺庙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的膝盖上,拿着书,用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照着书读,响亮的读书声一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做的偶像,狰狞凶恶十分可怕;王冕一个小孩,安然自若就像没看见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收王冕为徒弟,(王冕)后来成为博学的儒生。15. 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5、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当初,孙权告诉吕蒙说:“你现在担任要职,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你钻研儒家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你应当广泛的学习知识,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哪/怎比得上我呢?我常读书,自己觉得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讨论大事,大吃一惊说:“你今日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改变看法重新看待他的才能 ,兄弟你为什么看到事
6、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16.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面前,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没有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
7、、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经进屋的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象鸟窝。”17. 董遇谈“三余”勤读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常言道:“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
8、出来了。”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都会有的多余时间(不出工,可以读书)。” 18. 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之,号为“退笔冢(坟)”。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后来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百斤(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他居住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他就用铁皮包裹
9、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来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19.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以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很勤学但(家里)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但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尽主人的书。”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20. 张溥与“
10、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张溥小时候非常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自己)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打草稿,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张溥)的名声在当时最响。21.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
11、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起蜡烛来呢?”晋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师旷说:“(我一个)瞎了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自己的君主呢?我听说,年轻时学习,好象初升的太阳(温暖明亮);壮年时学习,仿佛中午的阳光(强烈灿烂);年老时学习,犹如点燃的蜡烛的亮光,蜡烛的亮光(虽不太亮),与摸黑走路相比
12、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的好啊!” 22. 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高凤的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干活,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防止鸡来啄)。当时(正巧)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并询问他,高凤才醒悟过来。 23. 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我小时候非常爱好学
13、习,四十多年不曾放下过书卷,(拿着它)吃东西时觉得口齿含香,疲倦时可以把书作为枕头。士大夫家(如果)有奇异(少见)的书,(我)借来之后没有不阅读的,读书没有不坚持读完然后才停止的。我经常怨恨(自己)没有钱,不能完全地抄录(那些书)。(我)分别设立几十个大的分册,选择其中可以利用的亲手抄录,(为它)取名为海录。24.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
14、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四海之内安定平静(没有纷乱),我在殿堂之中,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壁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了。这不是空话啊。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
15、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任末十四岁时,学习上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外出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和危险困阻。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去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候他依傍着树林下面居住,编织茅草搭建小草屋,砍削荆条作为(书写用的)笔,刻划树皮收集树汁作为墨汁;晚上就借星星和月亮的光(来读书),光线昏暗的时候就(点燃)绑在一起的麻蒿来给自己照明。读书读到有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就写在自己的衣服上,来记录书中的事。和他一同求学的人喜欢他的勤学精神,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如果不是圣人的言论(他)就不去阅读。他临终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还活着;不学习的人虽然活着,称他为活死人/行尸走肉(庸庸碌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