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25272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如诗一样的精炼优美的语言。 2、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3、体悟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习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本文如诗一样的精炼优美的语言。难点:鉴赏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文本,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进行深入探究。二、 关于情、景、理交融特点的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生谈感受为主。)问题: 1、第一段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色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明确:夜游赤壁情景:清风、明月、江水美好景色

2、,泛舟之人心情欢畅。2、第二段中的箫声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明确:箫声起,悲意生。凄切婉转3、第三段中,客人要“托遗响于悲风”,原因是什么?其一是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今安在?何况吾辈是渔樵之人。其二是想到人生须臾,个人如沧海一粟。其三是希望摆脱现实,可以“挟飞仙”“抱明月”,却“知不可乎骤得”。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明确: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确实短暂,但天地与我同生,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悟出这个道理之后,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总结:文本一开始写景,写

3、夜游赤壁之景,当然不是单纯的写景,风、月、山、水之景引出主客内心不同的感受,这是由景生情。主客问答表达各自观点,阐发人生哲理。同时在议论中又有写景,使得哲理也具体可感。情感始终贯穿在写景、议论中。情景理三者紧密结合,浑然一体,使文章特色突出。三、鉴赏语言特点:问题1、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 本文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点,同时又加进了散文的写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使文章有诗歌、散文的双重特点。诗歌的语言精炼、有韵味,散文的语言有利于抒发情感,引起共鸣。散句整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极富声韵之美。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谈谈写得好在哪?例如:描写箫声时用了六个比喻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渲染了箫声的悲凉,把不易感觉到的声音写得看得见、听得着,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3、文中多次安排主客问答形式,有什么作用?文中多次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淋漓尽致。让文本要展示的作者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层层揭示,耐人寻味。四、 布置作业:自读后赤壁赋,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