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249675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认真听完魏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有一种情感的震撼,更有一种精神的享受。一节课,简简单单有方法,扎扎实实有提升,平平淡淡有激情。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魏老师的教育语言、机智很有特色,尤其是文本的情感在读中悟中不断升华,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让我在这儿评课,实在是勉为其难,只能就自己听后的粗浅的感受与大家交流。浅薄之至,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这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一、思路清晰,步步深入整节课,魏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钻研文本。老师从题目切入,提出“是什么让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中华不振”这一原因。张老师又顺势而导

2、,“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会中华不振?”当学生钻进文本体会“中华不振”,魏老师又引入社会背景资料,结合图片真正让学生感受“中华不振”的境况。魏老师让学生在交流中顺势而生的品读体味,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华不振”这个切入点的高妙只有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只要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就会自然地走进尘封的历史与少年周恩来一起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二、拓宽文本,整合资源本课教学中,魏老师立足教材而又没有局限于教材,她整合了多种课程资源充实进课堂教学中来,拓展了文本的宽度。如:1、利用图片和资料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如

3、狗,中国割地赔款,外国人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的历史背景;2、收集不同时期的周恩来的照片,形象展示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学生明白“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一生去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三、语言精彩,适时点评整节课,魏老师的语言精练,并且有很强的感染力,或悲伤或愤怒或高昂或低沉,都深深地打动学生。而对学生的回答,魏老师也能适当地做出激励性的点评。如“你真会预习”、“你们都有一双慧眼,真会读书”这些语言对孩子有很大的鼓励性。四、以读传情,品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剖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4、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课堂情绪的交换,离不开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验。课堂上魏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感悟,如齐读,个别读等。在理解“中华不振”这个词时,老师让学生看完短片,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重点“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带着担心、无奈”。对本堂课有三个不成熟的想法:1、向孩子输送情感是孩子所能接受的,不要把我们教师的情感高位灌输,为情所困。让孩子们多一些生活、情感的记忆,要多一些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链接,可以更具有生活化。如上新课前,让孩子们自由回答“你们为什么读书?”2、重点、关键词语是否应重点强调一下?如课后的加点词语。沉重地、响亮而坚定地、铿锵有力等。3、出示的相关事例应该读一读,让学生感受一下。综合观摩魏老师本课教学,极好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特点,以读为本,立足文本,又走出文本,三维目标充分体现。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值得我好好学习。期待魏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