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目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教育目的.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填空题1_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_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关。3学校的教育目的层次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_。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阶级性。5_与_之间的矛盾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的教育。7形成学生_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8. 教育目的是对_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_提出的。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_的关系。10指导学生掌握艺术创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艺术气质艺术思维,特别是艺术的_,则是美育的至高境界。二、选择题1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
2、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 )A文雅教育 B英才教育C培养国家精神 D价值多元化2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是教育目的中的(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3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教育目的中的(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4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 )A英才教育 B教育平等化 C文雅教育 D价值多元化5在法规中提出“四有、
3、两爱、两精神”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6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7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 ) A.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三、名词解释1 教育目的:
4、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4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6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
5、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8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四、判断题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
6、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答:错。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它的内容比艺术教育要宽阔的多。美育的工作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包括鉴别和欣赏美。(3)形成学
7、生创造美的能力。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3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答:错。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4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答:错。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等。5体育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答:错。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提
8、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6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答:错。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五、论述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答:(1)五育中的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2)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如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需要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内在的学
9、习动机,形成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守学习纪律,这时,德育就成为实现智育任务的手段,反之亦然。(3)从实践的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种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而活动也对参与者的身心产生多方面影响。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五育的任务不是完全分头由不同类的活动承担,而是在每一类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实现各育的任务。在某一类活动中,往往一部分处于显性的状态,一部分则处于隐性、渗透的状态。如教学活动并非只同智育有关,智育任务的实现也不是只通过教学。(4)五育中,体育为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身物质基础服务,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
10、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求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教育。(5)五育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育活动中任何孤立只强调某一育的地位与任务,或者把各育之间关系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不利于人的全而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损害的不仅是被忽视的方面,而且也包括被强调的方面。因为任何一育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高超的教育活动是体现“五育”内在和谐美的活动。六案例分析题 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老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
11、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等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来评析“新规定”的意义(1)学生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
12、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
13、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3)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4)王老师的新规定正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新规定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这样一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