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源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源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 录前 言5一、“十三五”期间发展回顾7(一)主要成效7(二)存在问题10二、“十四五”期间发展机遇与挑战12(一)发展机遇12(二)面临挑战15三、“十四五”期间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7(一)指导思想17(二)基本原则17(三)发展目标19四、“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21(一)做优做强六大支柱产业集群21(二)培育发展五大新兴产业集群33五、“十四五”期间产业空间布局35(一)“中心城区四园协同”36(二)“县域园区多点支撑”38六、“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43(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43(二)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集聚“双区”优
2、质资源44(三)推进制造融合发展,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46(四)围绕“双碳”目标,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提质47(五)提高创新链核心能力,构筑“双区”、两个合作区协同创新生态49(六)对接湾区招商网络,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51(七)增强政务服务效能,打造“双区”同等营商环境53七、“十四五”期间落实保障措施56(一)强化规划组织实施56(二)加大金融财税支持56(三)加强项目用地保障57(四)完善产业政策体系57(五)夯实人才支撑保障58(六)建立督查考核机制59附件1“十四五”时期河源市制造业整体空间布局表60附件2规划环境影响说明61 3 前 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
3、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广东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河源市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夯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广东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塑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推进期,也是我市释放后发地区发展潜能,争
4、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关键机遇期。立足于重大历史使命的特殊时代背景,河源市必须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以及整体性推进,抢抓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强化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此,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
5、展“十四五”规划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河源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河源制造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作为“十四五”期间推动全市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一、“十三五”期间发展回顾“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1+1+9” “1+1+9”为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119”中,两个“1”分别指的是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及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
6、深入;一个“9”指的是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工作部署,在制造业规模实力、园区集聚、创新水平、两化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经工信部印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后广泛使用。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市场环境变化、自身
7、产业结构等诸多内外因素影响下,“十三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发展仍表现出下行压力大、新兴产业动力不足、园区发展受限、创新要素集聚不高、服务业态有待完善等短板,“十四五”期间亟需出台针对性的强化措施。(一)主要成效1.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市制造业主体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1家,较2015年增加61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83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增加值249.36亿元,同比增长3.9%。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4和2.0个百分点。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1.56%。2.园区集聚态势凸显“十三五”期间,我市以园区为主要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1家,比2015年增加61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2.92亿元、工业增加值242.5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85.61%和86.36%,占比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4.46和8.76个百分点,园区经济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园区建设实现重大进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在2020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第113位,较2016年首次参评(第141位)综合排名提升28位,是广东省近四年来排名进位幅
9、度最大的国家级高新区,河源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评为省级高新区,广东省连平县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园。3.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进入加速期,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22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94家;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为5029件和4098件,数量为2015年的3.3倍和4.9倍;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344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国家级星创天地8家,已先后建立国家通讯终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天津大学精密仪器院士工作站、深圳大学河源国际研究院等一批创
10、新服务平台;我市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落户“珠江人才计划”创新科研团队的地市,已引进创新创业团队6个、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4.两化融合取得实效“十三五”期间,我市信息化覆盖面与行业应用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移动网络实现全市范围内100%覆盖,4G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地区全覆盖,5G网络实现市区核心区域全覆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初见成效,20162020年,河源中光电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迈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入围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河源市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的移动终端智能化设计和生产平台项目、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的无菌原料药生产全流程智能制造试
11、点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十三五”期间,河源市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引导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共为28家工业企业成功申请“上云上平台”扶持资金618.03万元,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质增效;17家企业入围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5.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发展的部署,逐步加大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步伐。全市8个园区实现了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全覆盖,河源国家高新区于2018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工业污染整治步伐不断加快,2
12、019年完成355家“散乱污”企业和78台生物质锅炉整治任务,市内19家省重点监管企业基本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提前完成“十三五”污染减排任务。(二)存在问题1.工业下行压力加大“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去产能政策、环保整治等因素影响,增长趋势放缓,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名第19位。工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4:34.0:53.6,相比201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12.1:40.4:47.5,二产占比下降6.4个百分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产值超10亿元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比重不足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有所下滑
13、,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额均较2015年下降。2.新兴产业动力不足全市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新兴制造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较薄弱,引进培育发展成效尚不显著。截至目前,我市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大型项目支撑不足,整体规模偏小,少数龙头企业点状发展,达产达效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少、制造业产业链建设不成熟,新引进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协同集聚较为薄弱,“聚”而不“群”问题突出,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提高。3.园区发展多重约束“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受到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多重约束。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
14、保护地,在国家从严从紧的土地政策背景下,全市工业园区现可开发用地指标趋紧,多数园区处于有优质项目无土地指标的窘境。粤东西北地区县区级财政基础薄弱,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土地房屋征拆的成本提高,资金的缺位进一步加大了征拆的难度,限制了园区扩园发展。中心城区以外的多个园区仍是城市(城镇)之外的单一“经济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有业无城或有城无业、产城分割的问题,园区公共交通设施不够便利,周边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工难的问题,产城融合程度亟待提升。4.创新要素集聚不高我市制造业创新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全市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高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等创新
15、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层次研发人才难引进、留不住,人才缺口较大,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意识不强,整体上还是以引进产品、技术、设备为主,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从事自主研发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十三五”期间引进的上规模、上质量的大项目、大企业数量不多,多数企业生产附加值较低的装配和粗加工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对制造业创新的带动作用不强。5.服务业态有待完善我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配合度不够、融合度不深,整体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科技金融、专业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发展起步慢,供应水平不高。目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未形成门类齐全、服务专业、优质高效的本地供给体系,大多数制造业主导产业缺失原材料和零配件的批发采购市场、物流供应链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配套,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商务成本相对较高。二、“十四五”期间发展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1.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技术的重大创新、融合与运用正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已在部分先进制造业领域实现了协同应用,大大提高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服务等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