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思维理论及其教育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思维理论及其教育意义.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合思维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覃忠1,王玮1,王祎1,陆小华2,孙浩军2(1,汕头大学商学院;2,汕头大学工学院广东 汕头,51506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覃 忠(1968-),男,壮族,广西都安人,经济学博士,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与产业组织,email:。王 玮(1967-),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管理学博士,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email: 。 王 祎(1980-),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管理学博士,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应用及电子商务,email: 。 陆小华(1962-),男,汉族,湖南澧县人,结构工程博
2、士,汕头大学教务处处长、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email: 。 孙浩军(196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计算机博士,汕头大学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信息系统,email:。资助项目:本文研究的课题由李嘉诚基金会和汕头大学商学院资助。内容摘要:整合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想,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更佳解决方案。本文对整合思维进行介绍,并与传统思维进行比较,探讨整合思维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最后阐述整合思维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MBA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整合思维,建模和模式整合,高等教育,MBA教育一、 引言
3、“整合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Roger Martin)教授最早提出来的创新性思想。该思想是马丁教授在他17年商业咨询经验的基础上以及他在哈佛商学院学习经验的反思中得出的。他认为,领导者致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马丁教授通过对许多著名的成功企业家,如宝洁公司(P&G)的CEO A.G. Lafley,进行了长达数百小时的录像访谈,进一步验证了他的观点。整合思维是致胜的法宝,但是整合思维绝不只是少数人的天赋。只要人们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养
4、成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通过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这种方法,最终强化自己整合思维的能力。目前,对整合思维理论的介绍还不多见,学术界对它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还不甚清晰。本文通过对整合思维理论内容的阐述,比较整合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关系,重点探讨它对高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体现,希望能对整合思维的理论传播尽微薄之力。二、 整合思维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什么是整合思维?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1】【2】。马丁教授提出,人们能够容纳两种对立想法的思辨头脑,通过权衡
5、设法找到优于两者的新思路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头脑的这种思辨能力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获得。合理地运用整合思维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人们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怪圈,发现原本意想不到的新途径。(二)整合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关系人们思维和决策的过程可以分为四部分:表征(salience)、因果关系(causality)、架构(architecture)、决策(resolution)。人们首先要考虑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然后建立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再将因果关系组合为架构以得出具体结果,最后得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定决策【1】。同样是这四个步骤,传统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难得糊涂”。传统思维的目标是,把复杂问
6、题简单化。因此,传统思维从开始就尽可能勾画出最简单的决策图,尽可能地去排除干扰因素,甚至根本就未将这些重要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其次,传统思维者存在狭隘或简单看待因果关系的倾向。我们知道,线性关系是最为简单的变量间的关系,易于寻找和处理。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宁可冒隐藏变量间复杂关系的风险,也要去追寻这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使得这种因果关系偏离了事实本身。有时,人们误解了这些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甚至颠倒了因果关系的方向。最后,基于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因果关系建立的整体架构常常出现纰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了“不尽如人意”的解决方案。与传统思维者不同,整合思维者更加勇于接受复杂。首先,整合思维者善
7、于扩大表征因素的选择范围,并且不畏惧表征因素的增加而引起的问题复杂化。他们相信不会在纷繁复杂中迷失方向,而是坚信复杂中蕴含着解决问题的良方。其次,整合思维者不接受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积极考虑多方面的、间接的因果关系。再次,整合思维者不是将问题拆分为若干独立的个体来逐一解决,而是在始终保持问题整体性的同时着手处理各个部分。最后,整合思维者绝不凑合勉强接受现成方案的拼凑,宁愿费尽周折也要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马丁教授对传统思维决策以及整合思维决策过程模式进行了比较,如图1所示: 表征因果关系架构囊括更多的重要因素决策重要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因果关系进行组织所得到的结果如何做收集条件有限因果关系考
8、虑简化依次/独立分析问题分支可以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传统思维整合思维图1 整合思维和传统思维决策过程模式的比较我们发现,整合思维处理问题的核心在于个人的立场。马丁教授认为“立场”(stance)是一个人知识链的顶端,个人的立场不仅决定了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而且决定了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中的自己。“工具”(tool)是个人用来组织思维和理解的手段,“经验”(experience)是个人立场和工具的产品【2】。个人的立场不仅指导自己的思维过程,还指导个人选择或回避某些经验的取得。图2描绘出个人知识与思维的模型。 立场工具经验指导指导告知告知图2 个人知识与思维模型基于此模型,马丁教授采用建模工具对案
9、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取得整合思维的初步经验,从而培养学生个人立场的形成。他总结出整合思维者立场的六大特征:认为现有模式不等于现实;利用相互对立的模式;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模式存在;“我能找到更好的模式”;向复杂空间探索;给自己留出时间进行探索。在经验方面,马丁应用整合思维的工具对商业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取得整合思维工具的应用经验,促进学生个人立场的改变。马丁教授引入了一些沟通和咨询技巧,如确认质询、倡议以及解决冲突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培养学生整合思维的态度、使用工具的能力并取得相应的经验。马丁教授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都是基于自身的模式。生活中总是存在相互冲突的思维模式,而现实只是人自身模式的
10、反映,模式对人的思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的语言、选择或行为只是显露的冰山一角,隐藏其下的是解释模式和信息。马丁教授使用了 “梯子”模型来进行说明,见图3。“梯子”模型表明,人们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吸取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最后得到对该问题的结论。 信息数据对信息的处理、解释结论图3 “梯子”模型每个人在做出判断时总是根据自己对信息的解释而得到结论,而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所采用的信息和模式。因此,在解决冲突时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技巧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解释模式,发现可达成协议的空间(zone of potential agreement, ZOPA),从而实现不同模
11、式的整合。罗杰马丁的整合思维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是否一定存在更好的模式。他的回答是:整合思维者并不否定现有模式可能是最佳的,但整合思维者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这样的回答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学术上尚需有效的证明。(三)整合思维的理论基础Mihnea Moldoveanu博士是罗杰马丁教授的密切合作者,长期致力于整合思维的基础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知识、决策、行为以及解决问题的模式等方面的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行为和思维科学传统上可分为描述性(descriptive,是怎样的)、规范性(normative,应该是怎样的)和指导性的(prescriptive,在哪种情况下应该是怎
12、样的),Moldoveanu博士将整合思维称为归因性科学(ascriptive),即追踪当前状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模式做出决策(Moldoveanu, 2010)。归因科学的主要工具是建模(modeling)以及模式整合(model integration)。整合思维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部分【3】【4】:(1)建模的基本原理,即人类思维建模和组织决策模型的原理;(2)基于模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即面对实际问题,建立基于有效性和建模假设的基础模型;(3)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1 建模该部分主要关注建模的过程以及模型检测。模型是从现实世界产生假设和形成行为的发动机。作为思维的基础
13、构件,模型是基本实体,它引导我们研究人类的思维模式,其目的是产生更有效的假设,进而形成更可能成功的行动计划。思维活动的元思维(thinking about thinking while thinking)将建立模型的思想注入到我们的思维中【5】,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引入建模的思想,并从建模的基本活动中理解并掌握整合思维的方法。建模是通过对问题的直觉知识,解释其确切含义,构建模型表达方式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行为模型、信念模型以及思维建模。 “问询主体” “行为主体” 模式M0模式M1模式M2.反馈1反馈2反馈3.图4 “问询主体”对“行为主体”的基本表达与干涉模型行为模型基于人类的基
14、本偏好而建立的。偏好和选择是人类行为建模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和决策选择的依据。此外,在人们的行为模式中有时间相干性和不相干性的建模原理,双曲线和指数曲线是建模的基本构件。如Moldoveanu博士建立了对行为主体的基本表达与干涉模型,见图4。 以此为基础讨论“理性选择”,并建立了一系列解释人类行为与思维模式的方法,如“DEC”(decision) 行为是偏好的表现;“INT”(intention) 行为是由激励,而不是原因产生的;“RESP”(responsibility) 行为的结果是行为的目的。据此,他对“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并将其应用于对感觉和心理等现象的解释,如痛觉、痒觉、
15、习惯、成瘾等。信念模型也是一种重要的建模工具,它是关于人们信念的表达和思考。人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偏好不同,其信念模型也不相同。在实际问题中,人们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依据实时检验这些模型。他对人的认知状态做了较为严格的分层模型。如果以K(P)表达“知道事件P的存在”,以K(P)表达“不知道P的存在”,则以下模型表达了一个人对“P的存在”这一事实可能的认知状态,见图5。K(P) K(K(P) )K(K(K(P) )? 风险K(P) K(K(P)) ? 风险图5 认知状态的分层模型他告诉人们,即使对于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所认识到的也是极其有限的。Moldoveanu博士进一步讨论了信念与信任的问题。图6表明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认识与“真相”之间可能产生的巨大差异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风险。“真相”难以得知,Moldoveanu博士设计了BET方法进行主体问询,探知行为主体的认知状态,并进一步以BET理论和委托代理关系解释行为选择。 知道K(P)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