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教学后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教学后的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后的反思 2007-10-15 20:15:00 | By: ganqiuqiu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后的反思北京五中分校 程同森 盛丽英 刘桂军2007-9-27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归纳、列举的方法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两个概念导入:通过前面的动手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许多生活中、物理和生物课上没有看到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些变化的特点。投影教学目标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归纳、列举的方法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两个概念学生活动一:观察、记录(7分钟)要求学生
2、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变化后的物质的现象,教师划一根火柴让学生关注火柴完全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样子。用这个做例子让学生知道怎样观察。要求67分钟完成实验。实验序号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1把一根火柴从中间折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在火柴盒的侧面划着火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把一张纸撕成两半,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4用火柴点燃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5点燃一支蜡烛,将蜡油滴几滴到纸上,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6让蜡烛继续燃烧2分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概念形成课。概念的形成是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结果。所谓分析就是用思维把事物分开,条分缕析;所谓归纳就是比较了事物的各个方面
3、,忽略了那些差异和不同,找出共同的部分,用语言表示这个共同的部分,这就是归纳;综合在这里被假定为几个概念简单地加在一起、合在一起、拼在一起,比如,当我们有了化学变化的概念又有了性质的概念,将两个概念综合在一起就是化学性质的概念。演绎是一般性概念和特征性概念的综合,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例如将化学变化这个一般性概念和关于分解这种化学变化的特征性概念合在一起而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从概念形成过程的角度看,概念有三种:归纳而成的概念、综合而成的概念、演绎而成的概念。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是人们观察了大量的变化现象后,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这些变化的共同点(有新物质的生成)后归纳形成的。凡“化学变化”这类基础性的
4、概念都要结合感知表象通过归纳的方法才能形成,而不是从 “化学”“变化”这类抽象字词句分析、综合形成的,所以形成这类概念一定要遵循“感性归纳”的路线。学生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动手操作的感知活动建立关于变化的表象,为分析归纳准备丰富的素材。学生活动二:比较、归纳(13分钟)投影一位同学的实验报告,让大家检查自己的实验报告,看是否记录了变化后的物质的现象。没有记录的补充完整。问题:比较变化后的物质和变化前的物质,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还是同一种物质吗?同桌商量,组内交流。让一个小组汇报判断的结果并述说判断依据,其他小组补充纠正。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以上六个实验中发生的变化分为两类,你们认为可
5、以怎样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按有无新物质生成分为两类,实验1、3、5为一类,实验2、4、6为一类。问题:我们该怎样称呼这两类变化呢?或者说,我们如何给这两类变化起一个名字呢?归纳:(板书)这类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物质仍是原来的物质。(板书)这类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设计意图:归纳的过程,就是寻找变化的共同特征,按照共同特征归类的过程,是一个问题引导的思维过程。要在问题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归纳,充分体现概念形成是一个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活动。教后随记:实验形成的感性认识一定要聚焦在变化后的物质的现象上。分析现象要抓住“
6、变化前的物质和变化后的物质现象上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是否表明已经是不同的物质?”这个主线。对实验现象的反馈矫正不必面面俱到。学生活动三:列举竞赛(16分钟)赛前热身:让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习题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学生个人做完后,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投影一组的答案,统计不同答案的人数,学生自我矫正或教师帮助矫正。设计意图:“化学变化”这个概念的意义由定义界定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确立的,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应用过程才能逐渐牢固的确立起来,所以我们认为,理解概念更重要的标志是会应用概念解释现实的问题。理解概念有两个层面: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学会了“化学变化”的定义
7、,是从语义的层面认识了概念的意义;让学生举出化学变化的例子,是从语用的层面来认识化学变化的意义。获得概念要与现象建立联系,应用概念要再一次与现象建立联系,这两个联系都包含着智力的创造作用,这对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12、13岁少年的思维能力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教后随记:不少学生认为“石蜡熔化”“寒冬玻璃窗上出现水蒸气”“雪融化”是化学变化,当问及为什么这样认为时,学生说不出明确的道理,总觉得石蜡熔化后的蜡油似乎与石蜡不是同一种物质。分析原因,是因为学生认识事物更多的停留在现象层面上,现象差别大就认为是不同的物质,容易注意事物的外在特征,缺乏注意事物的内在特征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在教
8、学中更多的注意了如何引导学生分清现象和本质的差别。经过习题2的“引路”,已初步实现由“概念(一般)”到“实例(个别)”的转换,然后让学生思考两分钟,把举出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例子写在以下表格中。看哪个学习小组举的例子多。该表中的例子是汇总的学生课堂举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活事例1橡皮变小;橡皮老化2鞋底被铁钉扎透;鞋底被火烧焦3铅笔盒碰扁;铅笔盒生锈;4冰淇淋融化;融化后的冰淇淋变酸臭5湿衣服变干;衣服被84消毒液洗掉颜色6自行车爆胎;爆竹爆炸7木头做成椅子木头烧火做饭8树叶落地树叶腐烂9鸡蛋打破鸡蛋变臭10头发剪断头发长长11汽油挥发汽油燃烧12馒头被咬掉一口馒头在肠胃中被消化13银
9、制成饰品银子变黑了14切一块苹果切口处变黑15把肉切成片把肉烧熟实验事例16酒精挥发酒精燃烧17把纸撕碎(镁条折断)将纸点燃(镁条点燃)18把硫粉和铁粉混合将硫粉和铁粉点燃19水受热气化水通电电解20氢气球上升氢气球遇火爆炸21石灰石在酸中变小石灰石与盐酸放出气体22锌粒在酸中变小锌粒与稀硫酸放出气体两点说明1、教师用以上化学变化的例子说明“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以上判断?让学生自学课本第7页,举例说明。教师用反例强调“帮助判断”的含义。设计意图:学生是否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达到了理解的水平?通过考察所举例子
10、的正确与否就可以得到判断。举例是对概念的应用,应用概念的过程是对概念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活动四:反思评价(4分钟)再次出示目标,让学生思考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投影1、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两个概念?能说出这些概念的定义吗? 2、想想你是怎样学会这些概念的?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这些方法吗?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第10页1、3。小结:这节课的设计力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横向比较,纵向归纳,延伸举例,反思内化,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与以往教学相比,改进之处有:1、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增加感性认识;2、用问题引导的学生自主归纳活动;3、充分开展的列举比赛。概念学习,不只是学到一种关于概念的知识,更重要的从习得概念的过程中学会
11、方法、形成能力。以上三个改进,着眼于学生自主的感性的和理性的活动,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建构概念的能力。教后反思学生做实验很投入,举例时也很踊跃。学的比较高兴,继续巩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举出的例子绝大多数是正确的,说明课题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教学实践也是成功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才智得以发挥。 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我们认为“感性归纳”环节控制在20分钟之内,“练习和举例”环节控制在20分钟之内比较适宜。下面是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1、哪种反馈矫正方法好?本节课学生做完课本p10习题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中的8个判断后,教师有一个收集信息和做出矫正的
12、教学环节。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共使用了以下5种方法。1、教师以内容次序挨个提问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2、教师挨个提问学生,学生答案的对错让其他同学做出判断;3、教师挨个提问学生并让其说出答案的理由后再让其他同学做出判断;第一种方法学生参与程度最低,在老师忙于对学生答案评价矫正的时候,下面的同学会走神,有些同学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注意到吸引其他同学的参与,第3种方法还注意到答案后面的“为什么”即学生参与的深刻性问题,但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不够。4、呈示一学生的全部答案,征询全班的意见,统计每个答案“同意”与“不同意”的人数。再从其中一派中指定一个同学阐述
13、理由,本派同学补充纠正,另一派同学反驳,直至展开辩论。这种方法学生反馈的信息比较全面。学生相互矫正,较好的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5、学生活动完成后,先让学生自我反馈,同桌之间互对答案,互相订正。接着进行组内交流,要求组内统一答案,同学帮助,自我矫正。然后呈示一个小组的全部答案,让其他小组评判。该反馈矫正方法是按层次设计的,学生在“同桌”“组内”“全班”的不同层次中多次进行反馈矫正。学生较好的发挥了主体的作用,教师可以更好的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活动,避免主宰者的角色。从课堂的实施效果来看,第一、第二、第三种方法因为“以内容次序挨个提问学生”,习题2的8项判断内容最多时用去10分钟,造
14、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同时信息收集不全面,矫正过后,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心中仍不明晰,另外,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较差,也常常因为纠正一个同学的某个错误耗费了很多时间,但这个问题并不是普遍存在的,造成其他同学的时间浪费。第四、第五种方法采用一次呈示全部答案的做法,避免了一题一题的纠缠,节约了时间。统计不同意见的人数,反馈的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参与的热情较高。特别是第五种方法,矫正的层次多,兵教兵的方法提高了矫正的针对性,反馈矫正的实效性较好。2、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把握每个教学环节设定的教学目的。本节课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有一个交流实验报告的环节
15、,目的是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找到这些变化的共同特征:生成了新物质。由此,在交流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时,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和记录了变化后的物质现象这个方面。但在最初的5节课上,由于我们没有紧扣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学生纪录的每个方面都进行了订正,忙活了一大通,累得够呛,却发现并没有把学生关注的重点引导到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物质有什么不同这个方面,影响了学生对变化是否生成新物质的判断。后来我们意识到,本来没有必要把学生纪录的各方面的现象都作详尽的评判,训练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纪录的准确性也不该是这节课的任务,却让这些偏离目标的活动侵占了课堂的宝贵时间。随后我们把教学步骤调整为:投影一位同学的实验报告做样子,让大家检查自己的实验报告,是否记录了反应后的物质的状况,没有记录的补充完整。(2)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