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237465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魏 星摘 要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表面的、假性的、低级的“惰性平衡”现象。要打破惰性平衡,就要抓住语文课程的主要矛盾,依据主要矛盾生成教学,达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深层和谐状态。本文以课例的形式,提出了从惰性平衡走向深层和谐的教学策略和根本保证。关键词惰性平衡;茅盾生成;深层和谐;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在矛盾运动中展开的。教与学,流畅与停滞,协调与冲突,简单与复杂始终交替出现并且互为作用。把握课堂的“平衡”,追求有序、流畅与和谐,也就成为一节好课的标志。然而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一些课始终处在一个“稳态”,或教学流程看似很流畅地“流”动,可教与学依然存在着“隔”,学生的思维处在“疲沓”

2、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没有发生。这种表面的、低级的或假性的平衡姑且称之为“惰性平衡”。惰性平衡带来教学的平庸化。久而久之,这种“惰性”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蛰伏于学生身上,茧缚了个体言语生命的活力,扼杀了母语文化的创造性。打破惰性的平衡,走向深层的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反思:“惰性平衡”的课堂表现及原因一位教师教学安塞腰鼓,让学生看完安塞腰鼓的录像后,进入了下面五个环节的教学:朗读,体味语言之情感。感悟,领略语言之美妙。探究,品位构思之精当。体验,享受意蕴之深远。创造,展示想象之瑰丽。表面上看,这个设计非常专业、精致,可实际的教学却是这样的:环节,是选一段课文,先

3、“男领”一句,再“女领”一句,再“众合”像这种表演一样的朗读,体会不到语言的情感,然而也就这样滑过去了。环节,教师提出“请你从词语、句子、修辞等方面说说课文美在哪儿,用好,好在的句式说”,这个问题的“方面”未免太多,多数学生说不出,就是说出的也漂浮在课文外面,可也就算完成了。环节,是回答教师的问题“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你们认为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学生没有深入语境体悟,所谓的“构思之精当”根本没有展开来探究,也就草草收场了。环节,是再读课文,说说安塞腰鼓赞颂了什么,这个问题实际在上面学生没有感觉时,教师都有意或无意说过多遍了,再让学生说,已无意义了。环节是布置作业,让学生把

4、文章改成诗歌样式,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改成“那鼓点,似骤雨一样,是那么急促”;另一个作业是“请你为安塞腰鼓写一则宣传广告”,让学生写诗歌是把作者有意砍掉的废话统统加上,而写广告则与文本、与上面几个环节都没有联系了。这五个环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落实,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编织,看上去是在抓文本的材料,实际只是捋文本的皮毛;看上去忙得不亦乐乎,实际只是“茂盛的荒芜”,读如未读、写如未写,甚至连课文都没有读懂。由此看到,教师缺乏文本体性的体察、学生学情的估量,把自己要教的东西直接放在“前台”,而不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如何读得更好、如何写得更好的角度,把要教的东西放在“心”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5、,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把要教的东西放在鲜活语境中现场开发、生成出来,把“语文知识”转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语文教学知识”。没有了“编织”、“交融”与“转换”,这就造成了种种“分离”,语文课堂的“惰性平衡”也就产生了。二、建构:从惰性平衡走向深层和谐创造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和谐境界,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要发生实质的交融、转变,打破低级的、惰性的平衡,就要寻找一种作为催化剂的“酶”,依此展开教学过程。这个教学的“酶”是什么呢?这个“酶”就是茅盾生成。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在“交汇点”上。课堂教学存在着各种“悖论”,教与学,言与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把握对立的张力,找到矛盾

6、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更深层学习,这是教学设计最困难的一环,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环。同水有落差产生电,利用矛盾形成落差、且达到一个恰当的峰值,才会有教学对话的发生,也才会有教学内容的生成。当然,教学关系的平衡点并不简单的固定在两极的“中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景、不同的教学对象,都可能造成平衡点的“平移”,但不管如何摆动,它应该能平衡教学关系双方的相对引力。语文课程的基本矛盾在哪儿呢?语文课程的内容不是语言形式,更不是语言的内容,而在言和意的“关系”上,即在领会文本的言和意的统一、融合及契合上。优秀的文本,其言和意总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和融合。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此花大气力,下大工夫。把握言和意对

7、立的张力,找到矛盾的切入点,融入鲜活的语境,如此,“教”与“学”也就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语文课程也只有紧紧地把握住这个基本矛盾,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的课堂。语文课程,就是以一个个文质兼美、言意和谐的文本为“例子”,引领学生探究言和意的关系以及言意的生成过程和规律。脱离了这个最“深层”的本质,不管你教学方式是多么完美,教学艺术是多么高超,教学资源是多么丰富,都是外在于“语文”的、也达不到深层的和谐。在实际的教学中,“矛盾生成”具有怎样的价值呢?第一,“矛盾生成”作为一种解读思维。文本解读需要切入文本的精髓、精华,聚焦在文本内部超越常态的矛盾和情态上,聚焦在非同一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上,聚焦在“

8、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地方上。这就需要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将已知转化为未知,让学生经历发现与惊喜;第二,“矛盾生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动态是最好的平衡。”利用矛盾生成组织教学,让教学过程成为矛盾生成、呈现与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言意言”中反复走几个来回,课堂也由低级的流畅到中途的阻滞再到一种毫无挂碍的自由,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矛盾生成”作为一种素养目标。利用矛盾生成不仅把“对教材的理解教”教给了学生,而且把“对课文理解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往深层讲,就是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自然地融入语文教学,这样就能打破表面的思维习惯,这本身就有很大的价值

9、。再回到安塞腰鼓的教学。这篇课文是西北作家刘成章写的,作家“对语言砍削,雕琢”,经过一系列变形的“陌生化”,刻意追求文字排列的形式美,都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独特的感受。下边以上海郑桂华老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抓住基本矛盾、从惰性平衡走向深层和谐的教学策略。(一)揭示内在矛盾:为惰性平衡走向深层和谐蓄势先检查预习,学生找出“羁绊”、“蓦然”、“亢奋”等生词,多数学生没有朗读过课文,对课文缺乏感觉的情况下开始教学。师:安塞腰鼓离我们是有点距离的。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不妨先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感受之后,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分钟)有什么感觉?(

10、学生依次说出“野气”、“热情奔放”、“轰轰烈烈”、“动作整齐”、“气势雄壮”、“场面壮观”、“原始的”、“朴实的”、“来自大自然的”等。老师板书这些词语,并让学生记下来)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现在自由朗读课文。师:同学们的感觉和作者的感觉一致。据刘成章回忆,当初对安塞腰鼓,只是路过时“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我被安塞腰鼓彻底征服了。”大家再读课文,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

11、圈?(学生把关注点从事件转移到文本上来,一下子打通了与课文对话的感觉通道:学生一个个起来念句子,说感觉,似乎每个同学都找到了自己感受到的“传达这种感受更强烈一些的句子”。)这环节揭示了什么?揭示的是作者内在的矛盾“创作冲动”。作者当初对安塞腰鼓,只是路过时“无意瞟了那么一眼,但这一瞟就放不下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我被安塞腰鼓彻底征服了。”如果作者没有被安塞腰鼓“扑打”、被“点燃”、被“彻底征服”,内心没有形成巨大的张力,是绝对写不出这样富有张力的文章的。教学时放录像,反复让学生读课文,一再提到“感觉”,强调“感觉”,就是想让学生也“内心震撼”起来:感受文本的文字、气

12、势和内蕴。这样安排有着深刻的文本解读目的和课程教学意义,因为“感觉”是对整个文本意蕴,即主要是相对于“言”的“意”的感受,“意”是文本的灵魂,只有在解读的高端文本的“文心”上,与文本相知、相通、相融,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才能了解文本生成的情形和过程 ,同时,也只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与文本的灵魂相融,才能高屋建瓴,达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和谐教学境界。这位教师这样为学生在学习心理上“蓄势”,形成了一种心理张力,与作者的内心张力、与文本的内在张力实现对接,是十分高明的令人佩服的教学。而学生分别找到了自己感觉强烈的句子,说明教师这环节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文学艺术家创造出成熟的艺术作品,要么是源于内心的巨

13、大矛盾冲突和强烈的震撼,要么其作品中总内涵着超越常态的内在矛盾和情态,或者采取了非同一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这都需要读者在接受中去体会、去发现、去挖掘。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复归、还原或发现作者内心的、或作品内涵的最本质的、深层的“矛盾”,并且深入到这矛盾之中去,揭示并分析矛盾的内在规律,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发现”。倘若只浮在文字表面游荡,做不痛不痒的微言大义的概念化定评,就只能是隔靴搔痒,于事无补。(二)依据内在矛盾把握教学流程走向:在文本的言、意之间反复“走个来回” 请看这位老师后续部分的教学片断:师:接下来,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学生分组讨论约5分钟;小组推

14、举代表准备发言。教师巡回,提议小组代表发言。)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非常强烈。(学生找到了特征,但感觉是笼统的,因而是肤浅的)师:(板书:排比)怎样排比的?(教师引导学生调整落点)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迅疾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教师的调整没有见效,学生的感觉仍在粗浅处,但思考的方向开始转变,由抽象归纳返回到具体的语句)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换一个角度启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台阶。)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启发没有见效;该学生只能从“力度”这一个维度上去感觉。)师

15、: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迅疾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点出思考的新方向;范读,让学生有感受。)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感觉,但一时不能到位。)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教师没有急于告诉,而转向同学间的相互触发,重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量大,“迅疾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快,“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大。(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细致感觉。注意:学生是用精确的专业语言来说的。)师:这三个“搏击”和下面的“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继

16、续把落点由抽象调整到具体;并试图进一步调细学生的感觉。)生:不一样,后面说明气势紧张。(学生对这一处的感觉尚嫌粗浅;教师觉得在这一点上,这班学生可能抵到了程度的极限。)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度、速度、幅度”。(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力度、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教师面向全班学生,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总结这一回合的学习。注意:教师对学生没有发现的地方,只点到为止,只是让学生注意到感觉的这个维度,而没有试图把教师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师:还有其他发现吗?(开辟讨论的新方向)从这个片段看,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