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236013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关怀:医学生教育的永恒主题夏承伯 杨旭东(包头医学院 内蒙古 包头014010)摘 要:医学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医学历史与现实表明: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国医学崇尚的精髓,而且是西方医学的核心精神,是医学价值取向的终极体现。本文力图在医学教育话语语境中,考察现实医学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之缺失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旨在呼唤医学人文教育之复归与尝试提出可行性举措。关键词: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人文关怀观;医学作为思想的、观念的、历史的事件是对人生命认识、反思与体悟的“人学”哲学的折射。无论是西方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的名著希波克拉底文集,还是中国伟大医家孙思邈的名篇

2、大医精诚,无论是古代医家崇尚的“医乃仁术”,还是现代医者倡导的“人道主义”,都毫无例外地表明:人文关怀不仅是中国医学崇尚的精髓,而且是西方医学的核心精神,是医学价值取向的终极体现。本文力图在医学教育话语语境中,考察现实医学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之缺失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旨在呼唤医学人文教育之复归与尝试提出可行性举措。一、现实与困境: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度缺失医学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它不仅要敬畏生命,关爱生命,从而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生命,体悟生命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换言之,它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人在其本性上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3、、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在医学观上的具体体现,故而日益得到医学界的普遍认同。“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精诚合一是医学走上科学神坛,走向人文境界的标志。站在文化自觉高度审视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医学生,他们不仅应具备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还要兼备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才是我们开展和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目的。”1而现实之状况却是医学人文教育处于十分尴尬之境地。其现实表现就是大多数医疗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文课程教育以至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理念缺位,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底蕴缺席,这直接导致了在商业

4、化大潮冲击下医德失范滑坡,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医患关系冲突愈演愈烈。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在其教育主阵地医学高等院校的课程中体现出来。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专业基础三部分构成。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2另据调查显示,医学生对“以人为本”内涵表示“知道、深入研究过其内涵”的只有7.8%,高达63.2%的学生“不完全知道”,18.3%的学生“不太了解”,3.7%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对专业课外的人文、法学、社会学、哲学课程“非常缺乏”的学生占15%,“比较缺乏”的占35.

5、6%,一般缺乏的占31%,“不太缺乏”的占7%;对职业操守认识方面30%的学生认可医生收红包,只有19%的学生坚决反对,而44%的学生选择虽表反感,但不表露,自己从医就不会收。3以上数据足以折射出目前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深度缺乏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深层缺位。这与医学追求“真、善、美”的本质和“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是这种艺术的仆人”之医学精神大相径庭、背道而驰。笔者认为,造成医学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现状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层面进行解析:从主观层面而言,受市场经济转型西方价值观影响,大多数医学生重现实功利、轻理想信念;重报酬实惠、轻奉献责任;之所以选择医学专业其动机更多考虑到经济收入与

6、社会地位,很少乃至根本不是出于对其救死扶伤社会价值之认可与肯定。从客观层面而论,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模式重专业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轻视、误解乃至漠视人文课程设置,把其仅仅看成是在主课(医学专业课)以外扩大学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作为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和基础学术训练之场所。与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相比,人文课程往往处于边缘、弱势地位,其往往以公选课面目出现,学生也避重就轻,选修人文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学分,以便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人文环境、人文氛围不浓郁,人文学科建设比较缓慢,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医学人文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欠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医

7、学人文教育研究水平不高等问题。4二、未来与出路: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层复归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悉法律是当代医生正确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四大法宝。5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2001年11月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与基本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故而,医学人文教育复归便噬需提上

8、日程。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尽管各国情况各异,但其基本思路趋于一致,即加强人文学科与医学教育的融合,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知识与方法发展医学技能,培养协助精神和管理能力。6各国的具体做法为: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目前哈佛大学医学院人文课程贯穿4年,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于20世纪80年代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报告中提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主张,以使其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日臻完善。德国柏林医学院学生在1989年以罢课形式呼吁人文学科与医学教育相结合,并在随后的改革中开发了诸如医学人文学科

9、特殊学习模块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亦很有新意。7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法国于1993年首次颁布医学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的决定,经连续跟踪其目标执行情况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欧洲的医学人文教育中颇具特色。8日本针对医生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增设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所以效果也相对明显。此外,它们还具有特色突出、灵活务实、科研支撑与师资合理等特点。具体表现在随意性、实效性、灵活性、交叉性和连贯性五个方面。医学人文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们均围绕各

10、自领域的焦点或疑难问题展开讲授或讨论,各门课程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只是在“以病人为中心”和密切联系实际基本思路指导下进行,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专题讲座、情境教学、跨学科组合教学等形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教学时限也不局限于某个阶段、某个学期、某个学年,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乃至职业生涯。此外,国外还非常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质量的研究,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性助力。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以美、德最多,达20%25%,英、法、日约为10%15%9虽然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很晚但发展迅速。相比而言,总体水平与实

11、际效果与终极预期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诸如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和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办法等条例,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可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医学实践的探索,“人文”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日益彰显与凸现。故而杜治政指出,医学不仅是智力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有着深刻而明显的文化标记;医学不仅是一门依靠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知识,而且总是不断吸收其它科学成就,总是以某种哲学、方法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知识与技术、技艺结合的综合体系;医学不仅是一种知识和科学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

12、建制。医学的这些本质特征,奠定了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10也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层回归阐明了缘由。三、对策与举措: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刻体验反思与反省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之现状与原因,借鉴与扬弃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便尝试着提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对策与举措。医学人文关怀观的培养与提升。在医学教育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观:包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救治生命。进而提升其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树立“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的信念,用人文关怀观引领学生在科技发展征服疾病与终极关怀敬畏生命之间区分技术层面与价值层面的关系并保持必要的张

13、力。祖国医德的自觉传承与国外医德的积极借鉴。以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概论等课程为载体,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使祖国医德得以自觉传承与国外医德得到积极借鉴。在祖国璀璨的医学宝库中,扁鹊、华陀、孙思邈、李时针等医学大师们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彪炳青史、泽被万世。中医理论体系中蕴含了东方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理所当然要继承与发扬自己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11主动自觉维护千年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使之延续并发扬光大。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使我们必须尊重欣赏他国文化。西医源于西方,其发展与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等相关联,故而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入西方文明等内容,利于在自己医学发展中建构与

14、西方文化对话的新话语语境。课堂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医学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理念的设计上,更要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理念的操作上。故而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互融,凝聚合力:在医学人文教研室层面可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方法等形式进行;在学院层面应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合理的人文各学科与医学专业学科融通的长效机制,使各种形式的学科真正包容渗透而不是实际上各自孤立,使学科融合流于形式;在校际层面,应加强增进周边综合性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互用优质人文资源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以往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只注重意识形态的教化、理论的探讨,侧重

15、于范畴、体系的教学而缺乏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去分析和面对实际的医学难题与热点。而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拓宽思路,正确认识与深刻体验,授课内容要以与医学实际或社会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为主,让学生收集资料、形成观点、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培养其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培育其“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等优秀品质与锻炼坚强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适应社会大有裨益。科研支撑与师资保障:切实增强医学人文教学科研所需设备、资金的支持力度。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以形成有效的刺激机

16、制,为医学人文教育创造强有力的、保障其正常运转的外部环境;同时改善目前医学人文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公派进修、访学或定期开展讲座以增强横向交流,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或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并提高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之待遇与地位,以稳定教师队伍,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总之,医学从其本质而言绝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人性关怀,社会公正、公平的人道主义事业的真正体现。医学作为“生命干预”的历史性、地域性、制度性、文化性的“人类文明积累”,其终极人文关怀是隐匿于其表象背后的最一般的终极生命本体观,医学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工具层面的“能为什么,”还在于人文层面的“应为什么。”12参考文献:1杨咏.文化自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价值资源J.医学与哲学,2009,30(7):65-66.2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 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