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235799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赶花会》教学设计[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赶花会教学设计课型:以欣赏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执教者: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简洪岩教学内容: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赶花会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赶花会是由琵琶曲改编的民乐合奏曲。引子由竹笛吹出一段节奏自由、音调清脆、色彩明亮的旋律,描绘了春天的清晨美丽幽静的景色,以及人们早起赶花会的心情。第一段音乐轻巧、活泼,叙述了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花会,一时鸟语花香、百花争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第二段共有四个乐句,结构工整,旋律抒情优美,仿佛是动人的歌唱,展现了人们欣赏花卉时心旷神怡、悠闲自在的情景。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再次展现了花会上人们欢乐起舞的热烈场

2、面以及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最后乐曲声渐渐地淡化隐去,把人们带入了充满幸福的美好遐想之中。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赶花会欢快、活泼的旋律,感受不同段落的情绪。 2、通过循序渐进的教与学,学生能够自主合作的学习,分析乐段,并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能较熟练地演唱并记忆赶花会第二主题,并能分辨乐曲三部分的音乐结构。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乐曲的特点,并尝试对花的演唱形式,引导感

3、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情绪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景。教学难点:能较熟练地演唱并记忆赶花会第二主题,并能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教学方法:聆听法、演唱法、律动法、视听结合法、图文结合法,对比法、联想法。教具:钢琴、多媒体、小鼓、鲜花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皮影视频,在介绍民俗活动时,提醒学生跟着读一读。出场:教师穿一身鲜艳的衣服,背着背篓,背篓里装满了鲜花。一、创设情境1、谈话导入并揭题师:瞧瞧我今天的这身装扮,你们来猜猜看,今天老师要带同学干嘛去呢?师:同学们说得比较接近了,确实跟花有关。老师就不卖关子啦!今天呀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赶花会,你们听说过“赶花会”吗?板书课题:赶花会师:花会是我国西南地区春季举行

4、的民俗风情聚会。以四川青羊花会最为出名。2、用四川方言念一念民间风俗活动师:(教师用四川方言说)旧时青羊花会可谓中西合璧,它既发扬了传统庙会的商贸功能,又借鉴了西方博览会的形式。每逢举办之期,除了成都城内的居民,周围十里八乡前来游玩者亦数不胜数。师:让我们也来用四川话来念一念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看看老师标注的拼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念 方言) 师:没有翘舌音,都是平舌音,第三个字都是轻声的,语调拉得长长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用四川话来念一念 师:配着音乐来念一念,会更有感觉哦!3、赏花师:花会花会,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那异彩纷呈的花儿在如花的时节里诱惑着人们迫不及待地去赴一场

5、芳香的约会。让我们一起去赏花吧!4、唱花师:面对如此繁花似锦的场景,老师忍不住想要唱一唱。哎,我想变换一下演唱形式,我要跟你们“对花”,有谁知道什么叫“对花”(板书:唱 对花)师:对花就是以花为主题的问答式对歌,我来问,你来答。请记住这几朵花的特征哦!我要来对花啦!师:有答案了,来把你们的答案轻轻地唱出来。(清唱,师唱一句问,生唱一句答) 师:我邀请你们的好朋友钢琴,领着大家来唱。唱一唱大家对出来的鲜花。师:我发现珙桐开花这句,你们的歌声就像白鸽一样,不知飞去了哪里,我找不到你们了。来,小耳朵聆听钢琴的声音,这次的白鸽是在低处飞翔的。凤梨花像刺猬一样,花开得密密的,所以这里的节奏突然紧凑起来。

6、师:接下来我先问,你再答。我们来把对花唱。师:我再变,请你们来问,听听我又是怎么回答你们的呢?师:你的耳朵真灵敏,我是在每句话最后一拍来回答你们的。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师唱谱)你观察得很细致。是的,我运用了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来唱出了花的名称。你们也来试一试。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来唱一唱。【设计意图】通过服装、方言、对花等营造浓郁的四川民间风情。采用激趣法导入本课,抓住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二、聆听体验(一)欣赏乐曲A部分1、聆听全曲,划分曲式结构。师:今天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走进青羊花会的场景,去感受他们别样的风情。我们所熟悉的念方言、唱对花的场景啊,就藏在这首乐曲中,它是藏在了乐

7、曲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寻找答案。师:我们熟悉的的场景藏在了哪里,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师:中间部分。这段音乐我称它为B段音乐,B段音乐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赏花对花的场景,(板书B)【设计意图】采用自主聆听的方法,通过讨论,让学生自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2、聆听A段音乐师:开头和结尾的音乐又展现了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先来聆听A段音乐,(板书A)请你们一边聆听一边思考。A段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所以它是一个出发的场景。3、跟音乐画图谱师:来跟着老师,把出发赶花会的场景来画一画。(板书

8、图谱)师:从图谱中可以看出,A段音乐一共有几个乐句?3句。有重复的吗?那要加一个什么记号?反复记号。4、学生根据图谱,做律动师:人们背着篮子,踏着有节奏的步伐,小伙伴们背起花篮赶花会咯,赶花会的途中遇到朋友,还不忘怎么样?打个招呼呢!来,跟你的小伙伴来打个招呼。热情一点,嘿。背着满满的货物。路走多了,哎,停下脚步擦擦汗水,然后继续前行。(板书动)师:让我们一起来模仿勤劳而又热情的四川人去赶花会咯!(坐着练习,提醒背起花篮)小伙伴们背起花篮赶花会咯嘿,小伙伴们背起花篮赶花会咯嘿,擦擦擦擦 继续前进师:全体起立,让我们踏着有节奏的步伐赶花会去哦!5、用打击乐器鼓为A段伴奏师:为了增加点赶花会途中的

9、乐趣,我还邀请了一件打击乐器加入我们的行列。你们看,是 鼓。那我要来考考你们了,谁能用鼓和鼓棒敲击出三种不同的音色分别模仿脚步声、打招呼声和擦汗。谁来试一试?敲鼓棒 脚步 敲鼓面 打招呼 鼓边刮奏 擦汗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来敲一敲,请下面的同学,徒手模仿乐器。6、完整表现乐曲A部分。师:让我们迈着有节奏的步伐,敲响着鼓儿一起去赶花会吧。(二)、欣赏乐曲A部分1、对比聆听,主题出现几次师:我们A段音乐展现的是“出发”的场景,B段音乐展现的是“赏花”的场景,那你来猜一猜接下来的这段音乐展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呢?生猜 师:你跟作曲家的想法不谋而合。“暮归”的场景。2、跟音乐画图谱师:我们来跟音乐画一画

10、。看看这段音乐又跟哪段音乐相似师:跟哪段音乐相似?跟A段的音乐一模一样吗?哪里不一样?结尾不一样,所以我称它为A乐段(板书A) 3、律动A乐段师:来,让我们背起花篮,踏着有节奏的步伐回家去咯!小伙伴们背起花篮回家去喽嘿,小伙伴们背起花篮回家去喽嘿,擦擦擦擦 下次再会师:人们收货了满满的货物,心情怎么样?太开心啦!赶花会就是要把鲜花跟大家一起分享才更快乐。现在我要来分享我的喜悦,我把鲜花藏在了你们的凳子里啦!举起你们手中的花,轻轻地摇动,然后摆出一个你们最喜欢的造型。哇!非常有创意。(板书动 奏)师:让我们一起模仿收货满满的四川人,满载着货物暮归的场景。(三)、欣赏引子部分1、聆听乐曲,感受乐曲

11、的速度,力度师:还有一段音乐,你觉得把它放在乐曲的哪个部分比较合适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体会。师:这段音乐的速度怎么样?缓慢的。这段音乐的力度呢?从弱到强。2、讨论为乐曲选择合适的位置师:那你觉得把这段音乐放在乐曲的哪个部分比较合适呢?开头(板书:引子)你听到了主奏乐器是什么演奏的?笛子。你觉得它仿佛在模仿什么动物在叫醒我们起床呢?大公鸡3、情景配话师:那谁能把这个场景有感情地,有画面地念出来。清晨、太阳、大公鸡、小伙伴4、完整表现全曲【设计意图】通过整体聆听、分段赏析、整体感受等形式,在唱主题、辨音色、巧联想、律动体验、乐器伴奏中充分鉴赏乐曲。三、拓展延伸1、介绍民乐合奏师:刚才我们所听

12、的音乐,它是一个民乐合奏作品,是由多种民族乐器一起演奏的,比如二胡、琵琶、竹笛、鼓等。(板书:民乐合奏)2、欣赏民乐合奏赶花会视频师: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看到这个民乐合奏现场演奏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接下来呀让我们欣赏由大哥哥和大姐姐现场演奏的精彩视频片段。同学们可以边欣赏边找你喜欢的乐器来模仿它的演奏姿势。3、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四川赶了场热闹非凡的花会。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很多充满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我们江阴的集场师: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家可以利用假期去了解一些丰富的民俗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课后分享。4、律动“暮归”场景道别。【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是本课教学过程的升华,学生在学会欣赏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同时拓展性的欣赏现场民乐演奏赶花会的片段,拓宽学生的欣赏视野,接触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升华民族自豪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