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23163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根底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互相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承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才能,又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算理。二年级数学

2、教师教学反思2一、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理解他们异想天开甚至无理取闹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二、在学习形式上,注意到合作交流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知识简单地一塞了之,而是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设计、创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亲密了同学间的关系。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就数学本身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

3、本教学设计中提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想不想用集体的智慧来创作一幅画?咱们举行创作大赛。”给了学生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而创作大赛,是多么乐于让人承受,并令人跃跃欲试的一件事呀!由此唤起了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各种平面图形的拼组中,学生肯定会联想起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不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探究之,图案设计的巧妙、新奇、别致,更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3上完找数列的排列规律这节课,我进展了如下的反思:首先对教材进展分析p ,找数列的排列规律是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九单元

4、书第116118页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探究数列的排列规律。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初步感受数学的奇妙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进展数学思维的训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二册时初步接触了一些简单重复的有规律的图形和数字,初步感知了规律与生活的联络。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认识数列中稍复杂的排列规律,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培养学生的发现及推理等才能,同时建立找规律意识。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一样点和不同点。一样点是:对于图形和数列的变化,它们都是通过研究图形或数列隐藏的数

5、量的变化找出规律。不同点是:一年级下册研究的数列或图形比较简单,而本册教材图形、数列排列规律更复杂,每相邻两数的差又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即隐含2个或2个以上的规律。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展分析p :总的说来,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找数列的排列规律的几种方法,也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还能动手画一画。结合数列和图形之间的联络,并把残缺不全的数列补充完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展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考虑,

6、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展交流。找规律内容可操作性很强,初步感知规律之后,在“动手操作、探究规律”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同学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创造规律,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意见有无道理,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新的灵感。这样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最后,谈谈本节课的缺乏之处: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僵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进步自己的教学程度。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

7、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泼,畅所欲言,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4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一年没教书,只教过半年的小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小结一下。一、做得较好的方面1、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积极创设情景教学,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通过自制动画卡片和引入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2、不局限教材,要灵敏运

8、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敏地改动已经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刚一出示该堂课题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了。怎么办呢?我立即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展了一番鼓励,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样又重新回到了本课的教学。3、信任学生。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根据算式编口诀,并且还能根据口诀出算式。4、组织教学获得了进步。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不能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展课堂教学,课堂纪律较差,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较差。在学校指导和同

9、事的帮助下,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组织教学。二、缺乏与困惑1、我虽然参加过培训,看了一些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施行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想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教学时担忧失败带来的影响,不敢贸然去尝试。2、有些课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故不是很充分。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还跟不上,有多媒体,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科的美感和与实际生活中的练习。4、小学二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根底好的学生“吃不饱”

10、,根底差的学生“撑不了”的场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三、体会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多理解学生智力发育的实际。比方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开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进步。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别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如今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纯熟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响。3、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多向老教师

11、请教,尽快进步自己教育教学的程度,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二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5本节课主要教学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课初首先呈现的是某校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求和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式:143+126=?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有利于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计算方法上来。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此处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算出答案。交流方法时,一种方法是出示计数器,进展直观计算。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对笔算加法的已有认识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交流,突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

12、也要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在此根底上,我询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及时指出:“算的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由此,引导学生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展验算,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随后的练习采用“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已经给出的竖式进展计算,进一步突出笔算加法的根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稳固已有认识。此题,学生计算过程中没有什么困难。第2题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在计算中,根本上掌握了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第4题,是一个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到刚刚学习的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