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23110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椭圆偏振法测量薄膜厚度及折射率实验目的:1、利用椭偏仪测量硅衬底薄膜的折射率和厚度;提高物理推理与判别处理能力。 2、用自动椭偏仪再测量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实验仪器两种方式的测量。提高误差分析与分配能力。教学安排手动测量记录P、A 2学时自动测量并计算n、d 1学时对比研究 1学时原理综述: 椭圆偏振法简称椭偏法,是一种先进的测量薄膜纳米级厚度的方法,椭偏法的基本原理由于数学处理上的困难,直到上世纪40年代计算机出现以后才发展起来,椭偏法的测量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改进,已从手动进入到全自动、变入射角、变波长和实时监测,极大地促进了纳米技术的发展,椭偏法的测量精度很高(比一般的干涉法高一至二个数量级

2、),测量灵敏度也很高(可探测生长中的薄膜小于0.1nm的厚度变化)。利用椭偏法可以测量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也可以测定材料的吸收系数或金属的复折射率等光学参数。因此,椭偏法在半导体材料、光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实验,读者应了解椭偏法的基本原理,学会用椭偏法测量纳米级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以及金属的复折射率。一、 实验原理 椭偏法测量的基本思路是,起偏器产生的线偏振光经取向一定的1/4波片后成为特殊的椭圆偏振光,把它投射到待测样品表面时,只要起偏器取适当的透光方向,被待测样品表面反射出来的将是线偏振光。根据偏振光在反射前后的偏振状态变化(包括振幅和相位的变化),便可以确定样

3、品表面的许多光学特性。设待测样品是均匀涂镀在衬底上的透明同性膜层。如图3.5.1所示,n1,n2和n3分别为环境介质、薄膜和衬底的折射率,d是薄膜的厚度,入射光束在膜层上的入射角为1,在薄膜及衬底中的折射角分别为2和3。按照折射定律有 (3.5.1)光的电矢量分解为两个分量,即在入射面内的P分量及垂直于入射面的S分量。根据折射定律及菲涅尔反射公式,可求得P分量和S分量在第一界面上的复振幅反射率分别为 而在第二个界面处则有 从图3.5.1可以看出,入射光在两个界面上会有很多次的反射和折射,总反射光束将是许多反射光束干涉的结果,利用多光束干涉的理论,得p分量和s分量的总反射系数 其中 是相邻反射光

4、束之间的相位差,而为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光束在反射前后的偏振状态的变化可以用总反射系数比(Rp/Rs)来表征。在椭偏法中,用椭偏参量和来描述反射系数比,其定义为 分析上述格式可知,在 ,1,n1,n3确定的条件下,和只是薄膜厚度d和折射率n2的函数,只要测量出和,原则上应能解出d和n2。然而,从上述格式却无法解析出d=(,)和n2=(,)的具体形式。因此,只能先按以上各式用电子计算机算出在,1,n1和n3一定的条件下(,)(d,n)的关系图表,待测出某一薄膜的和后再从图表上查出相应的d和n(即n2)的值。测量样品的和的方法主要有光度法和消光法。下面介绍用椭偏消光法确定和的基本原理。设入射光束和反

5、射光束电矢量的p分量和s分量分别为 Eip,Eis,Erp,Ers,则有 于是 为了使和成为比较容易测量的物理量,应该设法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1) 使入射光束满足 (2) 使发射光束成为线偏振光,也就是令反射光两分量的位相差为0或。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有 其中ip,is,rp,rs分别是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的p分量和s分量的位相。图3.5.2是本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在图中的坐标系中,x轴和x面内且分别与入射光束或反射光速的传播方向垂直,而y和y垂直于入射面。起偏器和检偏器的透光轴t和t 与x轴或x角分别为P和A。下面将会看到,只需让1/4波片的快轴f与x轴的夹角/4(即45),便可以在1/4波片

6、后面得到所需的满足条件| Eip | = | Eis | 的特殊椭圆偏振入射光束。图3.5.3中的Eip代表由方位角为P的起偏器出射的线偏振光。当它投射到快轴与x轴夹角为/4的1/4波片时,将在波片的快轴f和慢轴s上分解为 通过1/4波片后,Ef将比Es超前/2,于是在1/4波片之后应有 把这两个分量分别在x轴及y轴上投影并再合成为Ex和Ey,便得到 可见,Ex和Ey也就是即将投射到待测样品表面的入射光束的p分量和s分量,即 显然,入射光束已经成为满足条件| Eip | = | Eis |的特殊圆偏振光,其两分量的位相差为 由图3.5.4可以看出,当检偏器的透光轴t与合成的反射线偏振光束的电矢

7、量Eip垂直时,即反射光在检偏器后消光时,应该有 这样,由式(3.5.5)可得 可以约定,A在坐标系(x,y)中只在第一及第四象限内取值。下面分别讨论(rp-rs)为0或时的情形。(1)(rp-rs)=. 此时P记为P1,合成的反射线偏振光的Er在第二及第四象限里,于是A在第一象限并记为A1。由式(3.5.7)可得到 (2)(rp-rs)=0. 此时的P记为P2,合成的放射线偏振光Er在第一及第三象限里,于是A在第四象限并记为A2,由式(3.5.7)可得到 从式(3.5.8)和式(3.5.9)可得到(P1,A1)和(P2,A2)的关系为 因此,在图(3.5.2)的装置中只要使1/4波片的快轴f

8、于x轴的夹角为/4,然后测出检偏器后消光时的起、检偏器方位角(P1,A1)或(P2,A2),便可按式(3.5.8)或式(3.5.9)求出(,),从而完成总反射系数比的测量。再借助已计算好的(,)(d,n)的关系图表,即可查出待测薄膜的厚度d和折射率n2。附带指出,当n1和n2均为实数时, 也是一个实数。d0称为一个厚度周期,因为从式(3.5.2)可见,薄膜的厚度d每增加一个d0,相应的位相差2也就改变2,这将使厚度相差d0的整数倍的薄膜具有相同的(,)值,而(,)(d,n)关系图表给出的d都是以第一周期内的数值为准的,因此应根据其它方法来确定待测薄膜厚度究竟处在哪个周期怀中。不过,一般须用椭偏

9、法测量的薄膜,其厚度多在第一周期内,即在0d0之间。能够测量微小的厚度(纳米量级),正是椭偏法的优点。用椭偏法也可以测量金属的复折射率。金属复射率n2可分解为实部和虚部,即 据理论推导(参见附录),上式中的系数N,K与椭偏角,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可见,测量出与待测金属样品总反射系数比对应的椭偏参量和,便可以求出其复折射率n2的近似值。附录:测厚仪基本原理一束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薄膜表面,由菲涅耳反射定律,其振幅反射系数为其中,为复折射率,为消光系数振幅透射系数为透射光在薄膜/基底界面再次发生反射,其振幅反射率为反射光在两界面间多次发生反射。则第一次的反射光和多次反射的透射光在空气中发生多光束干涉

10、,其干涉的总振幅相对于入射光的反射比为其中,则光强反射比1 对于air/film/substrate/air系来说,如果其中substrate为吸收材料,且足够厚,而没有反射光从基底/空气界面反射回来,则反射率2 对于air/film/substrate/air系来说,如果其中substrate为无吸收材料,则基底/空气界面有光反射上来,设空气折射率为1,则(1)透射率曲线T = transmittance =其中, ,其中为薄膜物理厚度,是薄膜折射率,是薄膜消光系数,是基底折射率(2)反射率曲线R=reflectance=其中和上面相同3 对于多层膜系界面矩阵为膜层矩阵为多层膜系的矩阵为则,

11、反射相位变化,二 优化拟合方法最优化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反射光干涉的基本理论,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反射曲线的参量(,),使理论曲线和实验得到的曲线方差最小,即由于变量数太多,为了确定解和加快收敛速度,要对这些参量加入一些限制或对参量进行转换再加入限制,比如建立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色散模型(即折射率和消光系数随波长改变而改变的规律)。mean squared error (MSE),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sthe mean squared error (MSE) to quant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12、 calculated model data: a smaller MSE implies a better fit.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s are commonly used to quickly minimize the MSE value.常用的方法及模型有:(1)Cauchy方程折射率和消光系数可以展开为波长的无穷级数。如果取即为Caucy方程,其中,是6个拟合参量,也可取前2项等。适用于各种透明材料(btw:如果作无穷级数展开,也包含一次项,三次项等,理论上可适用于任何材料)。(2)Sellmeier关系适用于透明和红外半导体材料。其中是拟合参

13、量。(3)Lorentzj经典振荡模型其中是振荡的中心波长,A是振荡强度,g是阻尼因子。第一个方程右边的式子代表无限能量(零波长)的介电常数,多数情况下用来代替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该色散关系主要应用于吸收带附近的折射率色散。(4)Forouhi-Bloomer色散关系该色散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半导体和电介质的复折射率,复折射率中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关系如下:其中上述方程中,只有,是独立的拟合参量。(5)Drude模型该模型主要针对金属薄膜。电介质材料主要由自由载流子决定,设为等离子体频率,为电子散射频率,则通常,上面色散方程的参量至少需要三次方的拟合才能确定。(6)Chambouleyron逐点无约束最优化方法。此方法使用一些物理约束,如在吸收带附近,有(a), (b)和是递减函数(c)是凸起的,即(d)在波长区间中存在一个,有,在和在。可转化为,;。多功能自动椭偏测厚仪,它的基本结构如图3.5.5所示。光源采用635.0nm的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是集成光电二极管,入射角在30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