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贝壳》教学构想.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222566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蝉》《贝壳》教学构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蝉》《贝壳》教学构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蝉》《贝壳》教学构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蝉》《贝壳》教学构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蝉》《贝壳》教学构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蝉》《贝壳》教学构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螺蛳壳里做道场蝉贝壳教学构想蝉和贝壳分别是香港作家小思和台湾作家席慕容的优秀作品,都是散文。语文报课标教材完全助读第七版指出: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蝉、贝壳都属于小品文,都是由细小的事物,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两文篇幅短小精致,意味隽永。(语文报课标教材完全解读人教版七年级上 2008年9月30日)人教社编辑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贝壳属小品文。(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三版)虽然两者在表述上存在细微的区别,但两文均是托物言志的精短散

2、文,这一点无容置疑。那么作为两篇精短的散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其“散文味”?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着重考虑。刘贞福老师在品读蝉贝壳的散文味中较为详细的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以为:辨文体、抓特征、讲知识并据此深究细研文本或许是达到这样的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之一。该文中,他以蝉贝壳为例,认为如何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去开掘文本的深意、新意,读出和教出“散文味”来,这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他还认为两文虽然是各有鲜明的个性,即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按散文文体特征,文体知识去认真考察,它们又有着较多的相似性。如:两文均是从小处切入,并不是止于小处、满足于琐屑,而是在散文世界里钻了一个小孔,以窥视辽阔广袤

3、的世间、复杂多样的精神世界。两文虚实相连、亦虚亦实地将思想情感引入深处、推向高潮。再如:两文还都灵活地运用了叙述和议论两种写法,基本都是先叙述状物再议论。叙议结合,叙议转换是散文写作的特点或散文的标志性笔法。(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7期)学习摘要;:整体把握蝉贝壳是两篇文字简约浅显而柔美细腻的哲理类散文,比较适合初中生朗读。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其了解并领悟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对比阅读和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并体味两文写事抒情议论方面的异同,同时学会迁移人生感悟。:问题探究本课教学重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对若干主要问题探究的形式,逐点推进教学

4、。例如: 蝉的文眼是哪一句?该如何理解? 贝壳文眼是哪一句?该如何理解? 试清理出蝉一文的情感线索。 试清理出贝壳一文的行文线索。 比较两文在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教学方法借助初读、品读、美读三步骤,引领学生识记、积累相关词语,把握文意,进而能正确体味文中所体现的生命意义,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借助合作探究、讨论的方法,促进学生了解本文由事及理,以小见大(一滴水里见太阳)、先抑后扬、由此及彼等表现手法;进一步体味两篇短文自然流畅,委婉轻柔的行文风格。借助对比阅读的方法,同中求异,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和认识两文在主题和写法上的差别。借助口头作文交流的形式,落实文章的情感价值观,帮助学生提

5、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观。片段教学展示采用初读、品读、美读“三读法”,循循善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概况,把握作品中心与风格。明确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提升自我对人生的感悟,并摹仿尝试,采用口述作文形式,写一段人生感悟的片断。环节一:初读-理解相关词语,理清文章结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认真勾画出本文的关键词语,尤其是那些能体现文章结构的标志性词语。具体做法是:请学生自由朗读,划出两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零落、知知不休、收敛、聒聒、历程、宽恕、卑微、简单、固执、一丝不苟等。在初步感知文意基础上,清理出体现结构的标志性词语,教师在引导中做适当的板书。通过板书提示,让学生了解两文

6、写作方法上的异同板书:蝉抑异扬同小表事大里理贝壳外形小、坚硬、精致内质脆弱、卑微本质仔细、一丝不苟知知不休(烦)17年泥中一个夏天(悟)忘却那烦人的聒聒(恕)环节二:品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作品思想。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以作者身份,有表情地朗读文章。运用品味赏析的方法,再读文章中相关的关键词、重点句及重点段,尤其是文中抒情议论的语段。例如:“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品读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明确:这句话是作者借友人之口,由事及理,抒发的对生命的感悟。蝉的生命意义在于,尽管在地上只有九十天短暂的生命,却每天都在实实在在活着,执着顽强。蝉的生命启示我们,人

7、更应当珍爱生命,珍惜人生。“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品读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明确:虽然秋风、斜阳意味着蝉生命的终结,但蝉每一天都在为生命歌唱,乐此不疲,让人肃然起敬!“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多么精致、多么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品读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明确:这是作者由贝壳引起近似联想,贝壳的生命虽然卑微、脆弱、短暂,但它们却活得那么认真、仔细、精致而一丝不苟。“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品读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明确:这是作者由贝壳与人对比后展开的近似联想,抒发的人生感悟。相对贝壳来说,人的生命更长,也更有优势,因此人更应该善待人生,将自己的

8、人生过得更加精致、仔细、一丝不苟!“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品读思考交流后让学生明确:这句话在结构上,是对前文的照应;在内容情感上,是作者由贝壳产生的感动,产生的更深层次的信念追求,作为人更应该像贝壳那样用一种简单(爱)、固执(执着)的心态去珍爱人生、珍爱生命的每一天,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美丽的有价值的痕迹。环节三:美读-感悟人生价值,善待生命历程这一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尝试能以作者知音、思想家或哲人的身份,声情并茂地表情朗读本文相关的重点段落。在美读中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悟,并尝试用口头作文交流心得体会。教师也可借助相关多媒

9、体形式相机作若干朗读片断的示范,来强化效果。教师自己以美读示范,并作相应的指导。通过示范告诉学生,美读不止是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努力做到声情并茂。这种声情并茂要通过相应的语气和节奏体现出来。在美读中,语气的轻重,节奏的疏密,既要有逻辑性分寸,又要有情感性分寸。逻辑重音示例: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艰难、短暂)它为了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热爱、努力)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热爱、执着)情感重音示例:“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恍然有悟,感动)“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释然、宽恕)“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又多么精致、多么

10、仔细、多么一丝不苟啊!”(赞美、欣赏)“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感慨、赞叹)“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热情、期待)语气节奏示例:“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环节四:口头作文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求学生趁热打铁,凭借三读后的感悟,在思想情感认知等方面顺势迁移延伸。要求他们摹仿文中的手法和相关语段,从现实生活中某个细小具体事物入手,抒发出自己人生的个性化体验。打好腹稿后,学生先在各自小组内交流评议,再由小组推荐一人,在班里当堂展示、交流。口头作文例一:多么

11、可爱的小蜜蜂啊!对人无所求,却日日为人类酿造着香甜的蜜。蜜蜂不仅在酿蜜,其实也在酿造生活。-我们也应像蜜蜂那样,终日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为自己,为社会,为人类酿造最好的蜜。口头作文例二:你瞧:这只蚂蚁立马呼朋唤友去了,它竟知道众人拾柴焰火高的道理呢!你看,不一会儿,大伙都来了,推的推,拖的拖,拽的拽,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将庞大沉重的食物成功运至家里。-蚂蚁尚知团结力量大,何况我们自己?!资源链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将以下若干文字资料印发给学生,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实现课后情感思想、人文文化的延伸例如:承教小记(节选) 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承教小记相关章节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

12、作者其人,感受其文风,探求其“文心”。生命的滋味(节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有书如歌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通过阅读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席慕容的写作风格:那些来自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体悟,在作者的笔下总是以一种恬淡、安适、从容的态度和文字表现出来,这不仅使读者深受启发而且令人赏心悦目。这对于身处经济大潮中的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年轻读者而言,不啻一缕春风、一片阳光。白杨礼赞或荔枝蜜借助课外选读两文,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这些文章的行文构架,并在此基础上,模仿习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尝试着也写一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并能较好运用“欲扬先抑”、“托物抒情”手法的文章来

13、。 09.4.6三稿(发表中语参09.6)备课后记:中语参葛虹宇主编曾来信,约我们能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写一篇具体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案,并给了我们两个篇目。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进入思考:新课改强调学生这个主体,强调文本意识,强调整体感知,强调自主探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落实这些精神要点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学生这个主体的读和说。我们认为,一篇美文的情趣、主旨、风韵、妙法、价值、影响等,有时并不是作者和编者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其实她同时还是由作者与读者、编者与老师共同来生成的。于是,我们想到了在教案中运用最常用的两种学法“读”和“说”。道理很简单:作为现代人,读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输入能力,而说则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输出能力。我们的学生一旦真正具备了这两种能力,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也就一定能就立于不败之地。以上便是我们设计这份教案的初衷,文中不到之处还请广大看官批评指正。 (09.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