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21990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以人为本刘先和(2005年4月)(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从这一指示中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是紧密相连的统一体。换言之,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和本质要求,又是其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是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建立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过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设想过“自由联合体”这一高级和谐社会模式,明确

2、提出“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概念。马克思关于“自由联合体”和“人自由发展”的科学论述,精髓就是以人为本。这在当时没有实现的理想目标,今天由我们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而变为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符合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反映了进步人类追求平等、互助、和谐的美好愿望,是党在新时期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主体,为人民谋利益的。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又以人民利益为落脚点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台基,因而在构建和谐

3、社会进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会为每个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和公平竞争的机遇,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活力竞相迸发。光荣街道进入新世纪以来,五年间经济建设、社区建设迈出五大步,经济指标以20%高速增长,社区建设达到标准化,成为省市文明街道,最基本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调动企业、社区积极性,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走出了党建构和谐、和谐促发展的路子。事实告诉我们,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街道社区职能转变、重心转移的特殊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群众根本利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内

4、容,而且是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一重大考验与理论升华。(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这样社会,既是既定目标,又是一个过程;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方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从街道社区实际看,我认为关键是把三个着力点落实到实处。第一,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街道人员构成变化,出现许多绕不开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引发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构成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诸如,分配不公、差距拉大;失业增多、就业困难,等。这些矛盾尽管是人民内部的,但处

5、理不好,就会越来越突出,甚至激化,出现上访闹事,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始终高举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旗帜,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切实把握化解社会矛盾的规律,深入分析当前社会利益结构和趋势,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改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式方法,使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我们街道在新形势下坚持前移法制教育防线、深化矛盾排查防线、筑牢调解工作防线、加强群众工作防线,妥善解决80多起民间纠纷和上访案件,保持民调成功100%,成为区信访先进和“六无”街道的事实充分证明,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而和谐人际关系又要以正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为先。惟其如此,社会长治久安的局面才能实现。第二,完善保障体系

6、。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重要举措。在劳动力供求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情况下,更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市居民编制一张“安全网”,筑起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为此,我们要从街情出发,把扩大就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措施,实现上班有岗,生活无忧。同时,又要为困难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让困难家庭低保有份,孤、老、残、幼得到基本生活权益,社会全体人员都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謦。按此思路,我们街道已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并作出实施民生工程的四项决定,充分体现了人人相互帮助的人道主

7、义精神,贯穿了“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以人为本原则。这对实现以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以创新救助体制为方向,以网络信息化服务为手段,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深全体居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必将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我们认为,构建这样的社会,才是民生为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第三、开启活力之源。毋需讳言,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键要有人的活力和创造力。然而在现实中,阻碍创新,抑制群众活力,影响社会创造力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旧观念相体制还在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开启活力之源,必将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着力点,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开启和谐社会活力之源,至少要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

8、是,解放思想,尊重创造。即敢于冲破阻碍发展的旧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营造各尽所能的气氛环境,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街道和社区,尤其要对迅速崛起壮大、对辖区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民营经济改变眼光和态度,坚持放心、放手、放开发展,加强与他们思想沟通,鼓励他们创业精神,尊重支持他们创造性活动,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充分释放出来。应当清醒认识到,和谐社会是实干和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空喊出来的。在和谐社会里,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不论是民营企业家还是其它劳动者,只要为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理所应当受到尊重。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

9、、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让活力之泉涌流,社会财富聚集,黎民百姓得福。二是,改善干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重要组成部分及必要途径,是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之首,可以肯定,干群关系不和谐,社会难和谐。当前,群众最热盼的,是手中握有权力的干部能为群众多着想、多办实事;最不满意的,也是某些干部脱离群众,以权谋私,有损党的形象。改变这种状况,是干部与群众共同的责任,但主导方面还在于干部自身。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能象孔繁森、牛玉儒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关,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那么还用担心得不到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广泛赞誉,和谐社会还难以建成吗?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从干群和谐做起,互信互谅、互补互帮、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这是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当然,实现这一目标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下大决心,使大力气,付出长期不懈坚韧不跋的努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