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218366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一)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优化训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这表明该制度()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

2、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2(2019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答案】D【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

3、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3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客观上有利于()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4(2019衡水中学调研)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

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丰富而完备,孔子遵从周朝的制度,表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看法。孔子主张“礼”,其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5、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C两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6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可以看出诸侯、大夫、士这些贵族

6、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出现等级森严和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D两项;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称为工商食官,C项错误,排除。7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不高C新兴商人日益活跃D儒家反对商业活动【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项错误;尽管商

7、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侧面反映出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C项正确;文仲早于孔子100多年,当时儒家还未出现,D项错误。8(2018四川永年中学期末)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能证明这项猜测的是()A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商代遗址中出现牛骨D考古专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证明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的史料应该是考古发现的关于牛耕的记载。故选D项。9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

8、权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答案】C【解析】儒家民本思想是为维护皇权服务的,难以制约绝对君权,A项错误;儒家因为尊君而崇尚明君,B项错误;民本思想与皇权政治的极端形态(暴政思想和绝对君权论)对立,但可以完善皇权政治,从而维护统治秩序,D项错误,C项正确。10(2019陕西五校联考)我们将系列的一类书分为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该分类方式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 D石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结合所学可知,“册”“典”“卷”指的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故C项正确。11(2

9、019湖南株洲联考)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这里“书法”的含义是()A写字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答案】B【解析】“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修辞有术”反映的是中国史官治史的态度,总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故选B项。12(2019浙江平阳期末)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答

10、案】B【解析】材料强调诗经“思想纯正”,思想属于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故B项表述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

11、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

12、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根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根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七国则无一言及之

13、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根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秦朝实行郡县制和官僚体制。【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体制。14(12分)“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以史

14、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材料伏尔泰“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毛泽东“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论语“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15、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根据以上材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要求:史论结合,逻辑顺畅)【解析】根据材料任选主题来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论述,孔子的道德观、法制观是两个最为准确和标准的主题定位(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需要注意的是论语只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不能作为论述依据,而主要需通过伏尔泰和毛泽东两人来对孔子的道德观或法制观来进行评判;此外,还要注意结论的客观和全面性,即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客观地看待孔子思想的进步和局限性。【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分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评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