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216084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01品种名称:Y两优1号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品种来源:Y58S9311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2天,比对照优128长0.1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窄短,二次灌浆明显,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株高114.7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33.3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56.7%;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0%,长宽比3.0,

2、垩白粒率27%,垩白度3.9%,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0%。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5天,比对照优838长0.3天。株型紧凑,叶片直挺稍内卷,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63.9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长宽比3.2,垩白粒率33%,垩白度4.7%,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3千克,

3、比对照优128增产4.01%(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08.4千克,比对照优128增产2.6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8千克,比对照优128增产3.32%,增产点比例72.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1千克,比对照优128增产2.97%。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3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3.93%(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3.4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3.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8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3.95%,增产点比例76.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5

4、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4.28%。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每亩栽插1.5万2.0万穴、7万8万基本苗。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每亩栽插1.1万1.3万穴、基本苗6万7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

5、时,熟期较迟,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中感白背飞虱,米质较优;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02品种名称:内香8156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2156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

6、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3天,比对照优838短2.9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较宽,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3.5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2.2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抗性频率42.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2%,长宽比3.1,垩白粒率35%,垩白度6.8%,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7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1.13%(不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6.5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

7、0.46%(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0.80%,增产点比例59.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5.4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3.98%。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以中苗移栽为宜,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基本苗达到10万苗左右,栽插方式以宽窄行为宜。3.肥水管理:施肥宜重底肥、早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超高产栽培应适当增施磷、钾肥。灌浆黄熟期应特别注意水肥管理,忌断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

8、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云南、贵州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03品种名称:深优9734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品种来源:深97AR2134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1天,比对照优838短4.1天。株型适中,叶片较长,繁茂性中等,长相清秀,每亩有效穗数15.7万穗,株高115.5厘米,穗长26.0厘米,每穗总粒数161.4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9.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1级,穗瘟损失率

9、最高3级,抗性频率64.1%;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0%,长宽比2.8,垩白粒率13%,垩白度2.2%,胶稠度6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9%。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4.1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0.05%(不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64.9千克,比对照优838减产3.7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5千克,比对照优838减产1.87%,增产点比例43.8%。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0.8千克,比对照优838增产1.29%。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左右,适当稀播,培

10、育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栽插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或18厘米25厘米为宜,每亩插足基本苗6万8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不可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褐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高感褐飞虱,米质较优。适宜在云南、贵州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04品种名称:温229选育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嘉早935/浙943/

11、温451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8.4天,比对照浙733长1.1天。株型适中,剑叶挺直,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3.2万穗,株高82.7厘米,穗长19.6厘米,每穗总粒数101.2粒,结实率84.5%,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6%,长宽比2.9,垩白粒率42%,垩白度2.3%,胶稠度4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4%。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中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

12、.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3.79%(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78.2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4.1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6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3.96%,增产点比例67.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8.7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5.61%。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3540千克,本田每亩用种量44.5千克,施足基肥,早施断奶肥,培育带蘖壮秧。直播田每亩用种量56千克。2.移栽:秧龄2530天移栽,一般栽插株行距20厘米16.7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每穴栽插45苗,每亩8万10万基本苗。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13、看苗酌情施穗粒肥。该品种耐肥力中等,每亩需总纯氮量1012千克,合理搭配磷、钾肥,中等肥力田块每亩可施过磷酸钙2530千克、钾肥10千克。水分管理采取薄露灌溉法,即苗期寸水护苗,分蘖期浅水促蘖,分蘖末期及时搁田,幼穗分化至抽穗期保持薄水灌溉,灌浆至黄熟期湿润交替,防止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较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05品种名称:陆两优819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

14、学研究院品种来源:陆18S华819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7.2天,比对照浙733短0.9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耐肥性中等,每亩有效穗数22.5万穗,株高87.2厘米,穗长19.6厘米,每穗总粒数109.5粒,结实率83.1%,千粒重26.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9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抗性频率55%;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5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4,垩白粒率72%,垩白度8.1%,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4%。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中熟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15、503.7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68%(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12.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5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08%,增产点比例85.3%。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5.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4.75%。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千克,采用药剂浸种消毒,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旱育小苗3.54.0叶移栽,水育小苗4.5叶左右移栽,栽插密度以16.5厘米20厘米为佳,每穴栽插23粒谷苗,或每

16、平方米抛栽2830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偏上,采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3540千克作底肥,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每亩再追施尿素57千克,幼穗分化初期每亩施氯化钾57千克,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适时搁田控苗,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浅水,灌浆期以润为主,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感白背飞虱,抗倒性偏弱,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