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一、高校共青团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优势(一)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唱响主旋律,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青年创业论坛”、“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等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2、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
2、要载体,与最初的职业指导相比,生涯教育已不只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或就业,而是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让他们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生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求以创新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二)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1、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的有效途径,并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体系。南通大学就逐步形成了“3+3+X”的多级竞赛体系。第一个“3”
3、是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等3 个在全国影响较大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科技创新创业类竞赛;第二个“3”是指南通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园营销精英挑战赛;“X”是指除上述3 个主要竞赛以外,有选择性参加的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竞赛。在竞赛过程中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趣,增强青年学生的创业主动性。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共青团通过组织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力争在实践中不断激发青年学生
4、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创业内驱力。在高年级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创业培训,锻炼其执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有效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3、以勤工助学为纽带,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随着高校勤工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事经营型、管理型勤工助学工作,甚至有部分同学从事科研型勤工助学工作,创办勤工助学企业,提前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参与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升创业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智力型”、“管理型”、“经营型”、“服务型”等类型的勤工助学活动,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知识能力
5、,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敢于和愿意承担风险,尝试做一些具有创新性质的事情,感受创业的艰难和快乐,在这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创新动力在不断实践中得到增强。(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1、建立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加强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使教师了解创业教育、具备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一些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中,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高校在政策上鼓励有能力的教师进行创业,成就一批创业者兼学者,同时在政策
6、上也吸引成功的创业者成为高校教师。在师资队伍的结构上,学习美国的经验,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相搭配,主动吸纳社会优秀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这样既弥补了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也实现了创业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了师资结构。2、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组建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其一是共青团组织主动与企业联姻,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校企联合的模式,创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实行“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 的见习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
7、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其二是共青团组织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演习场所,以项目化的运作手段,保证学生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与创业企业、创业者建立互动关系, 体验创业过程, 开展创业实践, 提升创业企业的运行管理能力。其三是通过其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参与科研,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有益经验。3、培育一群团员青年创新创业典型,打造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完善创新创业激励和扶持机制,积极筹措资金,通过“青年成才发展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等渠道,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
8、的促动机制,促进学生的职业自立,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培育出一批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逐步提升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的水平。二、专业课教学要积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作用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思想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但这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开展者,绝大多数是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学工处教师、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等,专业课教师参与的程度不高,甚至少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那不是自己的工作范围。实际上,从普通的基础教育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今后的从业,专业课教师作用非常关键,有无可替代性。专业课教师是将学生从学习生涯
9、领入到职业生涯的领路人,是社会和学校沟通的一个桥梁,是大学生今后工作的引导者和示范者。从现实的经验来看,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对学生从业观念和今后成长的过程,影响巨大。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对今后从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些信息获得的第一个来源就是他们的专业课教师,都是由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灌输给他们。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模式上还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学科式教育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方式上还是采用理论课加实训课的模式,表现出的现象是:理论课上老师满堂灌,技能实践课上学生拼命练,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机融合;毕业找工作时,学生
10、背了很多书,抱了大堆证,面对各类职业岗位提出的要求,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更不论去创业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融入创业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必须具有新思维、新突破,打破以往教学方式的束缚。各门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其专业的内容和教学特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有机渗透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课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教学的内容不能拘泥于书本,要紧跟时代需求,作相应的调整和扩充。专业教师要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将专
11、业技术前沿的动向和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专业教学所采用的项目、案例和载体要来自于真实的生产实践,专业教师要跟踪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把生产一线正在使用和短期将推广的技术以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引进课程教学中。其次,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集体讨论式”、“优秀生示范式”、“合作式教与学”等,借助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手段,引入师生互动的平台,使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知识中心逐步向学生中心、实践中心、能力中心转移。再者,考核评价学生方式要全面立体,不要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唯一标准。例如专业课程成绩
12、的构成:可采取考试50%+ 上课10%+ 作业20%+ 创新20%的模式,作业多以综合性分析、调研报告、信息搜寻、构思方案等形式布置,把创新能力纳入考核中,使只会机械记忆书本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高不超过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除了专业课程教学要采用灵活有效的多种形式外,教师要把专业教学的活动场所延伸到课堂外、实验室外和学校外。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来保障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三、学校教务不断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在原有的多学科公共选修课基础上,结合专业基础知识,组织骨干教师增设学术科技类系列选修课程,广泛调动学生的科技兴趣,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13、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环节。清华科技园就在清华大学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与此同时,清华科技园启迪在线网专门开辟“创业辅导”栏目,提供课堂教学的视频录像,供学生在线观看学习。除了“未来企业家之路”,“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课程采用国际创业教育中最佳的授课方式互动式、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方式。四、不断完善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争取制度保障高校要为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成立由相关校领导,团委、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一般在校团委设立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全面规划和实施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学院均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具体配合组织实施。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全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指导和评审工作。同时出台相关制度,如高校关于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和课外科技作品等竞赛的实施办法和高校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等,各院系成立相应的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组织机构,形成党政重视,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同时要解放思想,拓宽学生科研基金申请对象,拓展基金来源渠道,形成相应的完整的项目推荐、申请、经费发放、评审和奖励制度,把学生科研基金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