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茹志鹃《百合花》茹志鹃的《百合花》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形成了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明显的对照放在一起来讲,可以更加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峻青,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少年时当过乡村小作坊的学徒1940年参加革命,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工作1945-1948年间曾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分社随军记者等1948年随军南下,1952年调中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冬,去家乡胶东深入生活,后调上海文联工作40年代开始创作,建国后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结集为《黎明的河边》等描写革命战争年代斗争生活的作品,代表了峻青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其中写作于1954年的《黎明的河边》是他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主线单纯,主要描写交通员小陈带领两位武工队负责人通过敌人封锁区时,他和他的一家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壮烈故事昌潍平原沦陷后,还乡团到处杀人放火,河东的游击队垮了,敌人严密封锁渡口,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小陈接受了护送武工队过河的命令到了渡口,由于叛徒出卖,还乡团把小陈的母亲、弟弟抓去当人质。
在生死考验面前,小陈把同志和任务看得高于一切,他忍受巨大悲痛,亲眼看着母亲与弟弟被还乡团杀害,在三面遇敌,一面背水的危急的情况下,掩护他父亲带领武工队过河,最后半死牺牲作者将小陈放在激烈、紧张的环境中,通过生与死、革命与家庭等的抉择来刻划小陈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其崇高的精神小说在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组织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并运用了悬念,造成了一种紧张、惊险的气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峻青小说风格的特点是悲壮他的那些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犹如一幅气吞山河的壮丽画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与严酷,革命者的英勇顽强,他们在各种不同场合的壮烈牺牲王愿坚(1929-1991),192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1944年参加革命,解放后,任《解放军文艺》编辑,参加编辑《星火燎原》一书的工作他于1954年开始创作,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也是以描写革命历史题材见长,代表作有《党费》、《七根火柴》等王愿坚说:“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愿坚《<后代>后记》,作家出版社,1956年《党费》中的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送丈夫随红军长征后,带着孩子在家乡坚持敌后斗争。
敌人切断了她与党组织的联系,生活极端艰苦,她积极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交给组织,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牺牲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大多通过正面展开的艰苦生活和残酷斗争,来描写革命前辈的精神美他的创作不着重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是全力捕捉和表现英雄人物性格和生活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因而大都具有主题单纯、鲜明,情节集中、紧凑,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二、茹志鹃的《百合花》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是非常有特色的当代短篇小说作品,只有六千多字1958年3月发表于《延河》杂志《百合花》是她的成名之作,《百合花》不仅为茹志鹃带来了声誉,而且也正是通过《百合花》,茹志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百合花》是战争题材,反映的是解放军与人民的感情这是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通的题材,但是茹志鹃在表现上却很不一般,并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当时的其他作品鲜明地区分出来小说所反映的是战争,写到了战士为人民牺牲,但是她没有正面描写流血牺牲她是用很淡的笔墨来写战争,是通过日常生活来写战争,是从侧面来写牺牲她的小说风格与峻青、王愿坚同类题材的小说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而与孙犁的小说创作有类似之外如果说峻青、王愿坚的小说主要从正面来描写战争,在紧张、严峻的环境中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一种阳刚美的话;那么,茹志鹃、孙犁的小说则是从侧面来描写战争,通过日常生活来刻画小说人物,表现了一种阴柔美。
小说很温馨、很轻松的开头小说第一句“一九四六年的中秋”,这个时间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特定的家常氛围小说里的事情、人物都虚构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但是这个时间却有特殊的文化意味部队要发起总攻,文工团创作室的同志被分派到战斗连队帮助工作,“我”--一个女同志,团长踌躇了半天,对“我”抓了半天后脑久,才叫一个通讯员送到前沿包扎所去尽管战斗就要打响,但是“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战斗的紧张气氛,相反通过一个女文工团员的眼睛来看,环境是浪漫的,富于诗意的:“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的盲目的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这里产生对通讯员的误解,通讯员在远处接着写:“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的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的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
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捧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4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装饰点缀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他也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因为“我”早个女同志,他害羞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让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拚命忍住笑,随便的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上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这里描写和介绍通讯员这个人物经过了一个由远及近,由陌生到熟悉,由误解到亲密的过程,由“生起气来”,到“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到“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关系越来越近。
通讯员先由背向着我们,然后转入正面描写有人说,茹志鹃《百合花》描写人物用了戏剧舞台上的方法,一种是背对着观众出场,写通讯员的出场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另一种是一挑帘子就出来,后面写北媳妇就是这一种方式:通讯员向老百姓家里借被子碰了钉子,“我”和通讯员一起再去借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然后,“我”与通讯员攀谈,当问他“你还没有娶媳妇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的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的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的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一头大汗,这都怪我了通过与通讯员的接触,“我”对通讯员有了深入的了解,不仅消除了误会,不再生气,而且情感向另一个方向发生转变,因为自己使得通讯员紧张得满头大汗而开始责怪自己,这一段描写也逐渐展开了通讯员幼稚、纯洁、可爱的性格。
下面通过借被子进一步写通讯员纯真的性格,同样是一个由误会到消除误会的过程到包扎所后,因为部队的被子还没有发下来,伤员流了血,怕冷,需要向老百姓借被子不一会,“我”已经借到了三床被子,通讯员却还是两手空空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通讯员把“我”领到新媳妇家,“我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原来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有特殊的原因,这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因此舍不得拿出来:“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通讯员还在生新媳妇的气,慌忙中挂破了衣服,“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被子,慌慌张张的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迎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这里写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误会后来,通讯员听说新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新媳妇不借被子是可信的,终于把被子拿出来,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了人民的精神境界结果,“我”和通讯员都产生了后悔。
通讯员要把被子送回去通过借被子,我对通讯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讯员也变得更为可爱了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经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而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又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在通讯员牺牲以后,新媳妇替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感情回到包扎所,“我”与通讯员分别‘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的颤动着这里展示了通讯员内心的丰富,枪筒上的野菊花表现了通讯员浪漫的性格,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通讯员匆匆地走了,到最后“我”再一次见到通讯员,是在他身负重伤牺牲以后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队员,扑在敌人扔来的手榴弹上,身负重伤新媳妇凭着肩上的破洞认出了牺牲的通讯员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我急拔开他们上脱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祥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当担架队员们说到通讯员牺牲的情景的时候,新媳妇又短促的“啊”了一声这两声“啊”胜似千言万语,新媳妇为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对他怀着崇敬和热爱的心情。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然后,他认真地给通讯员缝被挂破了的衣服,医生听了他的心脏,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士密密的缝着那个破洞我”对她说“不用缝了”,“她却对我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当把通讯员放到棺材里去的时候,把被子拿掉,“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的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势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通过一次战斗中的一个插曲式的小故事,抒发了解放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骨肉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战士的崇敬与热爱小说写了两个主要人物:通讯员、新媳妇通过三个人的相遇、冲突,和后来通讯员的牺牲以及新媳妇的悼念,互相映衬,使人物的性格愈益鲜明《百合花》虽然取材于战争题材,一个腼腆怕羞的19岁的小通讯员为保护担架民工牺牲了,小媳妇献出了她结婚用的“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