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品读关键词语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0203464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品读关键词语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深入品读关键词语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入品读关键词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品读关键词语(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品读关键词语,切实感受古人情怀评刘茜玉老师讲授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一代名臣,以敢于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有一年,江淮大旱,又闹蝗灾,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进谏宋仁宗,要求救灾。宋仁宗置之不理,范仲淹便质问宋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说得宋仁宗无言以对,只好派人救灾。就是本着这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性格和情怀,范仲淹成为了一个正直、高尚、心忧天下的政治家,也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肯定。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称他为“一世之师”,南宋学者吕中说他,“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范仲淹或许完全当得起这些赞誉。他写的名篇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千百年来,更是广为传诵,甚至成为了为官为政者的座右铭。所以,岳阳楼记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值得认真教学。然而,在我有限的听课范围里,却鲜少见到有把这篇经典之作的精髓解读到位的好课,一些老师常常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词句上,或者停留在赏景上,有少数老师即便能要求学生赏读名句,却也是机械地死磕背诵,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是一篇经典之作!这的的确确是很遗憾的事情,有点明珠暗投的意思。本着这种想法,我们对岳阳楼记进行了认真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个字提领着全篇,而这两个字就是“忧”和“乐”。然而,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忧”和“乐”,而不是“悲”和“喜”,或许正是这篇课文要下功夫的地方。理解

3、了“忧”和“乐”,也就理解了古仁人的情怀,理解了范仲淹的儒家情怀,也就能比较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语),这一点,正是新修订的语文课标非常提倡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却极易混淆“悲”和“喜”,因为文章的基本篇幅都在说“悲”和“喜”,这既是学生的困惑,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赏读“忧”和“乐”,明确古仁人情怀。刘茜玉老师的课,正是从这一点上切入的,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这篇经典之作的牛鼻子。这里稍微宕开一下,说点题外话。有些老师上课之前,总是喜欢煞费苦心地琢磨课如何上,才能有新意,希望在教学环节上有所突破,结果上课的过程

4、中,或者强行灌水,或者天马行云,文本自然就不可能认真落实了。我认为,这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在备课这个环节,还是应该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文本读透了,怎么上,都会有较好的效果。本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呈现出两个特点,既简洁,又环环相扣。刘老师先讲故事,铺垫作文的来历,看上去好像与赏读“忧”“乐”无关,其实暗设伏线,为后面解读古仁人的情怀张本。再赏景,引导学生说透“悲”和“喜”的感情,是为后面赏析“忧”和“乐”做铺垫。原来敏感的迁客骚人总是因物而喜,因物而悲,也因自己的升迁而悲而喜。那么有没有一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教学很自然地推进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或异二者之为”,这就是

5、古仁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了铺垫得更充分,刘老师还及时地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古仁人的“忧乐”的具体内容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就把古仁人忧乐的内容都搞清楚了。此时此刻,一个更带有深度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被引出了。这就是“悲喜”和“忧乐”的比较问题。在这个时候,刘老师还不忘记肯定学生,她以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中心问题。这既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肯定和引导,也是盘活学生资源的一个生动体现。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学生说,“悲喜”是个人的,而“忧乐”是天下人的;有学生说,“忧乐”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忘我的;更有一个学生说,“忧乐”是范仲

6、淹对朋友滕子京的劝告,希望老朋友不要像迁客骚人一样,以物喜,以己悲,而应心忧天下,为国为民分忧。学生说得多好啊!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全深入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范仲淹的心怀。他们还把老师一上课所讲的关于滕子京的故事联系上了,完全是一种深入学习,有效的学习。而老师在黑板上的及时板书,“迁客骚人:悲(物己)喜(物己)情感;古仁人:忧(天下)乐(天下)情怀”,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明确了“悲喜”和“忧乐”的区别,特别是“情感”和“情怀”两个词语的对照,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境界的高下。新修订的语文课标强调说,“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节课在这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我相信,学生对范仲淹的“忧乐”情怀,一定会有所触动。本节课老师站位高,视野开阔,对文本钻研深入,尤其是能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古仁人的儒家情怀,可以说为学生清纯的心田,播撒了一粒健康的精神种子,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底色,注入新鲜的血液。当然,这节课上,老师上得有点紧,放松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和肯定也不太及时,拓展部分可能还需要再仔细斟酌,等等,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节特别成功的语文课,是一节符合新修订的语文课标精神的好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