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199330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ano模型与魅力质量理论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Kano模型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比较研究(魏丽坤兰州商学院730020)摘要Kano模型和Gaps模型对顾客感知质量的研究各具特色但又异曲同工。比较两者的异同,整合其优势,并结合管理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对促进质量管理本土化,提高我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Kano模型;魅力质量;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VQUAL评价法;比较;创新;AComparativeStudyoftheKanomodelandtheGapsModelofServiceQualityLanZhouCommercialCollegeWEILi-kunAbstract:KanomodelandGapsmodel,e

2、achhasparticularbutsimilarfeaturesandmethodsonthestudyofcustomerperceivedServicequality.Comparing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tegratingbothadvantagesandmakingtheoryinnovationlinkmanagementpractice.IthasapositivesignificancetoimprovetheservicequalitymanagementlevelandnationalizationinChina.KeyWords:K

3、anomodel;Attractivequality;Gapsmodel;SERVQUAL;ComparativeStudy20世纪80年代,在质量管理领域产生了两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管理方法,一种是以日本管理文化为背景的Kano模型和魅力质量理论,一种是以美国管理文化为背景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评价法,两种方法都极大地推动了顾客感知质量的研究和发展,并对后来的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Kano模型和魅力质量1.1发展历程受行为科学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和他的同事FumioTakahashi于1979年10月发表了

4、质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MotivatorandHygieneFactorinQuality)一文,第一次将满意与没有满意标准引入到质量管理领域,并于1982年NipponQCGakka第12届年会上宣读了魅力质量与必备质量(AttractiveQualityandMust-beQuality)的研究报告,该论文于1984年1月18日正式发表在日本质量控制协会(JapaneseSocietyQualityControl)杂志总14期上,标志着狩野模式(Kanomodel)的确立和魅力质量理论的成熟。1.2主要内容狩野教授引申双因素理论,对质量的认知也采用二维模式,即使用者主观感受与产品/服务

5、客观表现,提岀了著名的Kano模型,如图1所示:建用者卞.规越知苹足非常禰直*一维励|产品转观表现逆阳成輩菲帛不禍建S1Kn.no(ft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狩野教授将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五类无差异质量(Indifferentquality):是质量中既不好也不坏的方面,它们不会导致顾客满意或不满意。例如:航空公司为乘客提供的没有实用价值的赠品。逆向质量(Reversequality):逆向质量指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和导致低水平满意的质量特性,因为并非所有的消费者都有相似的喜好。例如:一些顾客喜欢高科技产品而另一些人更喜欢普通产品,过多的额外功能会引起顾客不满。一

6、维质量(One-dimensionalquality):一维质量特性充分时会导致满意,不充分时会引起不满,它们是被公司宣传或用于公司间竞争的质量特性(Gustafsson1998)。例如: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旅行社为游客提供新景点、新线路服务,但是当游客发现所谓的新景点不过是旅游产品加工厂时,会感到上当受骗。必备质量(Must-bequality):必备质量特性充分时产品才能合格,不充分时会引起不满。例如,食品安全是餐饮业服务质量的底线,环境再优美、价格再优惠也无法平息食物不洁引起的愤怒魅力质量(Attractivequality):魅力质量特性可以被描述为惊奇或惊喜的特性,充分时,能够提供顾

7、客满意,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戴明曾说过:“消费者从来都没有向爱迪生要求过电灯泡!”。显然,在其他相同的情况下,具有魅力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更加吸引顾客,更易培养顾客忠诚,从而形成竞争优势。魅力质量原理预见到产品特性是动态的,也就是说,过一段时间,一种质量特性会演变成无差异质量特性、魅力质量特性、一维质量特性或必备质量特性。通过狩野纪昭1983年、1989年和1998年的问卷调查表明,消费者对电视机遥控器的接受遵循了这样一个生命周期:魅力质量(1983年)一-一维质量(1989年)一-必备质量(1998年)。2005年,Nilsson-Witell和Fundin的研究证实,在线服

8、务在被当作魅力质量前曾被视为无差异质量,原因是当时在线服务作为高科技,普通民众无法享用。狩野教授将质量管理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讲究符合规格;(2)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讲求顾客满意;(3)魅力质量的创造(Attractivequalitycreation),即希望创造顾客所意想不到的质量,达到顾客喜悦。例如:对一名管理者而言,他可能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表现,层次一:执行所负责的工作,达到最起码的要求;层次二:可以依照老板的指示方向达成任务;层次三:观察老板的日常作为,满足老板潜在的工作要求。1.3测量工具Kano问卷法狩野纪

9、昭开发了一个结构型用户问卷法来帮助确认不同功能的质量特性,以消除用户调查中的模糊性,这个方法比较直观,基本步骤如下:从顾客角度认识产品/服务需要;设计问卷调查表,了解顾客潜在需要;实施有效的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分类汇总,建立质量原型;分析质量原型,寻找差距,提岀改进措施;调整与验证。1.4理论评价Kano模型为设计产品战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通过魅力质量,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顾客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方面(Gustafsson1998),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一理论通过各种营销、质量和运营管理杂志的文章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同,魅力质量被应用在战略思考、商业规划和产品开发方面,强调从创新、竞争力和产

10、品柔性学习中汲取精华(Watson2003),但是这个方法并非没有局限性,Kano模型和二维模式并不是总能提供明晰的绩效属性重要性分类,特别是当几种特性比较接近或骑墙在两个边界时,重要程度很难转换,在转换数据时,这种现象很难避免,需要通过信息判断,这对期望获得准确行动方案的新手来说,尤为困难。研究表明,随着所涉及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质量特性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在监测质量特性重要性时耗时太多,还将引发其他问题。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评价法2.1发展历程:1985年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简称PZE)在服务质量的概念模式及其对未来研究的意义(A

11、conceptualmodelofservicequalityanditsimplic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服务质量五差距模型,后经ASIQualitySystems(1992),Curry(1999),Luk和Layton(2002)的发展,目前该模型已扩展为七差距模型。2.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框图该模型的上半部分与顾客有关,而下半部分则与服务提供者有关。其中:顾客所期望的服务是顾客过去的服务体验、个人需要和口碑传播的函数,同时,它还受到服务企业营销宣传的影响。顾客所体验的服务在模型中称为感知服务,它是一系列内部决策和活动的结果。具体的模型框如图2所示:差晦7:弟距2曲I2.3服务质量差

12、距模型中各质量差距含义差距1顾客期望与管理者认知间的差距:原因在于缺乏市场调查,向上沟通的渠道不畅通,管理层次太多差距2管理者认知与服务标准间的差距:原因在于对服务质量缺乏承诺,认知的不可预见性,任务标准不明确,没有设定目标。差距3服务标准与服务传递间的差距:原因在于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人、设备与工作的配置不当,监督控制系统不利,体察不周,缺乏团队合作。差距4服务传递与外部沟通间的差距:原因在于水平沟通不足,喜欢过度承诺。差距5顾客期望与顾客服务感知间的不一致:原因是个人需要、口碑传播和过去的服务经历对顾客期望的影响大于服务的提供者。差距6顾客期望与员工感知间的不一致:原因在于一线服务人员对顾

13、客期望的认识不统一。差距7员工感知和管理者认识间的不一致:原因在于服务的提供者与管理者对顾客期望的认识不统一。2.4测量工具一一SERVQUA评价法1988年,PZB在SERVQUAL测量顾客感知质量的多项量表(SERVQUALAMultiple-ItemScaleforMeasuringConsumer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一文中提出了SERVQUA量表,该表包含评价服务质量的5个基本要素(按重要程度排列为: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及22个衡量项目,顾客从这五个方面将预期的服务和接受到的服务相比较,最终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判断。SERVQUA

14、评价法通过对顾客的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分别评价,然后计算二者的差值,从而得到最后的对服务质量的评价。2.5理论评价利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可以将引进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准确找出,有利于企业对症下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SERVQUAL评价法可以更好地理解顾客感知质量,可以更好地追踪服务质量的变化趋势,对服务质量的衡量比较全面。但是Carman(1990)指出,SERVQUAL定性较好,但这5个要素并不都是“中性”指标,对不同的行业并不具有完全的适用性。Teas(1993)认为简单地将“感知”与“期望”之差作为度量感知服务质量的标准容易产生误导作用。最有力的反对者无疑是Cronin和Taylor(199

15、2),他们认为,PZB勺差距模型缺乏实证性研究,并推出了“绩效感知服务质量度量模型”SERVPERF1992)。3比较研究从研究思路上看,Kano模型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都是以顾客感知质量为出发点,Kano模型通过发展魅力质量特性不断向顾客期望接近,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则是通过由内向外、由上到下的管理控制,缩小顾客期望与感知质量间的差距,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顾客潜在需求;从质量标准的划分上看,两个模型都超越了传统的一元质量认知,魅力质量理论从二元质量认知的角度划分质量特性,SERVQUA评价法则从顾客评价标准入手,更重视服务的主观特性;在测量方法上,Kano模型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都采用了

16、结构型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Kano问卷法以5个质量特性为基础,直观易行,容易获得顾客的配合,难点在于调查结果的数据转换上,SERVQUAL的调查问卷包括服务质量的5个基本要素和22个衡量项目,对顾客的理解能力和配合要求较高;两个模型都强调反馈和控制,由于Kano模型多用于产品开发,它侧重于事前控制,而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为了检验服务绩效,它侧重于事后控制;从研究背景来看,两模型产生的时间正是消费者满意程度模式向相互交往模式转化的时期,Kano模型引伸了双因素理论,强调人的高阶需求,魅力质量作为一种管理概念已经超越了产品或服务本身,与之相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从管理实践上看,Kano模型在国内的传播相对较晚,且局限在有型的产品设计上,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研究,而服务质量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