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国传统丧礼.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194681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 中国传统丧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7 中国传统丧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7 中国传统丧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7 中国传统丧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7 中国传统丧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 中国传统丧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 中国传统丧礼.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丧礼中国传统丧礼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礼之一。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儒家礼经所记丧礼制度,主要是为士以上的统治集团成员制定的,但其影响则远远超出这一范围,而且大体上被后世所沿袭,两千多年来一直对历代的传统丧礼起着指导作用。如唐代的开元礼、宋代的政和礼、明会典以及对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所记载丧礼制度,无不以儒家礼经所记载的丧礼制度为范本而略加变通。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

2、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总的说来,程序都很复杂,名目有五、六十种之多,真称得上是繁文缛节。 初终(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一定要居于適寝,也就是正寝、正室。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并“属纩以俟绝气”, 纩是丝棉新絮,质地很轻,把它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直到亲人去世,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放声痛哭。这在习俗中称为“初终”。初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没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在正

3、庭中临时铺设板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如果在床上死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报丧:老人在咽气以后,家人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后来赴写作讣,以丧主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发出,称为讣告、讣文。丧主一般是死者的儿子,由长子领头,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母或父已先卒,又逢父或母之丧,则称孤哀子。如长子早死,则以长孙居前,称承重孙。妇女不能主丧。讣告的写法有一定的格式,要写

4、明死者的姓名、履历,生卒年月日时及出殡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入殓:人在死亡后的第二天,要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小殓,在我国古代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小殓要为亡者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小殓再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为大殓。大殓得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已经盛殓尸体之棺称柩,停柩称殡,大殓礼毕,称既殡。大殓后不再设燎

5、。由于小殓、大殓时丧主夫妇要不停地哭,称举哀。这样哭一直哭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精力,为了使丧事得以继续进行,宾客来时,可以由人代哭。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在我国有些地方守铺时是坐在草铺上的,因此也叫“坐草铺”。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

6、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认为是不吉利的。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亲友接到讣告后即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叫做唁。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

7、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升天,但如果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到天上。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到天上;相对于死者亲

8、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到天上。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就是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

9、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孝子盆”、“丧

10、盆子”,也有地方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出殡的顺序一般是: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扬纸钱

11、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形如铜币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12、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之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总之,丧礼是从点点滴滴与死者亲身接触,为死者妥贴安排的过程,切实付出爱与关怀的行动,更藉由扎实地爱与关怀,弥缝生者心灵的创伤,帮助生者走出痛苦的阴影!贯串丧礼全程的丧服制度,更是丧礼中最精致的部分。同时经由阶段性的变除,让生者学习妥善安顿哀情,恢复平衡,更由于大力伸张亲亲之情,积极开拓尊尊之义,严加区分长幼人伦,明定君臣相交以义的伦理,而达到凝聚宗族感情,建立人伦秩序与巩固社会政治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