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18415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明挥泪斩马谡故事的背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扬言要从斜谷道经陕西郿县(今陕西眉县北),直捣长安。曹魏政权得知消息,一面派兵驻扎在郿县一带,一面又抽出精兵5万步骑,由宿将张带郃领,赶往西线,驻防陇右。 第二年春,诸葛亮正式出兵北伐。他的部署是:命赵云、邓芝率领部分军队进据箕谷(今陕西太白县境内),虚张声势,做出佯攻的样子,以图把魏军主力吸引过来。同时,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军北出祁山(今甘肃西和西北),以便先取陇右,最后夺取长安。 为了获取全胜、诸葛亮特别选中马谡来担任先锋。马谡是襄阳人,随刘备自荆州入蜀,平日“好论军计”,在蜀汉平定西南少数族叛乱时,曾献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

2、谋,因而受到诸葛亮的器重。但是,由于他缺少实战的经验,因此,刘备在临死前,告戒诸葛亮说:马谓“言过其实”,对他不可重用。诸葛亮却没有听从这个劝告。 当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突然到达祁山时,打了曹魏军队一个措手不及。汉阳、南阳、安定三郡(今甘肃的甘谷、陇西、镇原一带)的吏民纷纷起兵反魏归蜀,战局对蜀军十分有利。但是,马谡这时在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却出了问题。他率军进至街亭时,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

3、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事后,部下蒋琬认为诸葛亮在天下尚未平定时杀智谋之士,太可惜了。诸葛亮却认为:孙武、吴起所以能够天下无敌,是由于执法严明;现在天下分裂,北伐战争刚刚开始,如果松弛法纪,还靠什么去讨伐敌人?!所以,后人对此评价甚高,以“法加于人也,虽从死而无怨”来称赞诸葛亮赏罚分明、勇于负责的精神。从诸葛亮斩马谡说起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所有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失街亭”与“斩马谡”的故事描写分别在小说中的

4、第95回和第96回:魏将司马懿灭孟达后,出兵街亭抵御蜀军。面对强大敌军,诸葛亮命“熟读兵书”的参军马谡为主将,率兵镇守战略重地街亭,并一再嘱咐他坚守街亭,不得轻易出战。马谡违背诸葛亮叮嘱,生搬兵法,屯兵山上。结果,遭司马懿放火烧山,马谡无法坚守,只好率军撤退,街亭遂被魏军占领。马谡回营后,自缚跪于诸葛亮帐前。诸葛亮为严肃军纪,命刀斧手将他推出斩首,并承担失败之责。上面这段故事,我们在赞美诸葛亮忠心报国、赏罚分明、勇于自责等美德的同时,还能领悟到另外一条启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善学“无字之书”。不是吗?马谡可谓是“饱读兵书”,被公认为“知识丰富”“足智多谋”的将领,但他缺乏实战经验,这些

5、死的知识没有灵活运用,结果酿成了“失街亭”的历史悲剧。这说明,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而要想把“死书”读成“活书”,更要善学“无字之书”。历史上的名人志士,可以说都是“双书并读”的典范。通过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可以学习前人创造的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走岔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可以了解现实,可以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进而开拓未来。鲁迅一生针对当时的社会时弊写了很多杂文,如果他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道闭门作学问,他又怎么会画出“黑暗势力的丑恶面目”呢?高尔

6、基把自己投身于社会,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之书”,为他日后创作的“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读“无字之书”并非易事,必须独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般说来,“无字之书”人们司空见惯了,不付出心血就无法从中获得珍宝。而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在平凡之中见其奇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读“无字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过程,即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实际相结合,变成一个全面认知的过程。如果不学以致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不以纸上东西为满足,那么

7、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和准则。(来源:解放军报)第48节:铁血规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2)马谡到达街亭后,刚愎自用,未按诸葛亮的指示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将王平进言: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不战自溃。马谡不听劝告,辩解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都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军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不顾王平再三劝阻,仍将大军布于山上。魏将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果然采

8、取了截水源、断粮道、困山纵火的战术。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马谡临阵出逃,被王平救下。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后果严重,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战前,马谡以守不住街亭,斩其全家立下军令状;如今又违背将令,临战脱逃,罪无可饶之处。诸葛亮不得不挥泪将马谡斩首,以昭军法、军威。自己也自贬谢罪,承认了在用人上的失策。街亭失利,让人看到了蜀国日薄西山的景象。军法无情,马谡虽然人才难得,但论罪当斩,诸葛亮也只有挥泪而已。挥泪是诸葛亮的个人人情,斩首是对蜀军军法的执行。可见,人情的宽容应该在制度执行的基础上,而不是凌驾在制度之上。诸葛亮斩马谡后,饶过了马谡的一家,并将其子收为义子,彰显其重情重

9、义的一面;现代企业管理,也应学会在对员工进行处罚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被处罚者内心受到震动,达到处罚的效果。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发布时间:2011-3-27 5:49:00 来源:历史文化 “挥泪斩马谡”是一则妇孺皆知的三国故事。人们谈起这则故事,大都会钦佩诸葛亮执法严明。但在我看来,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认真分析一下诸葛亮在当时缘何眼泪纷飞,对于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很有裨益的。 首先,诸葛亮眼泪纷飞缘于愧疚。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诸葛亮退军汉中

10、,北伐事业受挫。诸葛亮作为一名军师,在调兵遣将和排兵布阵上见长,但在识人用人上却有逊于先主刘备。他在失街亭后大哭不已,其中就有他对自己在干部选拔方面失误的追悔。可见,识人用人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好的,有些人在实际工作上不愧为“人才”的称号,但在甄别和使用人才上往往犯糊涂。其次,诸葛亮眼泪纷飞缘于情感。正如马谡临刑前给诸葛亮上书中所说的那样,“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诸葛亮历来是赏识马谡的,二人建立了亲如父子的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就会在管理和教育上放松或者放任。这些年,领导干部的亲戚、朋友、身边工作人员触犯党纪国法的时有发生,这与领导干部对这些人出于情

11、感原因而疏于管理、放任自流不无关系。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尚且还曾在人情上“吃败仗”,今天的领导干部更要慎之又慎。第三,诸葛亮眼泪纷飞缘于痛心。尽管马谡造成严重后果而被斩首,但客观地说他并非一无是处,在参赞军机方面也有过成绩,即使“不可大用”,也还可以“中用”或者“小用”。但是,斩了马谡,蜀国也就失去了一个人才,不仅贻害了蜀国北伐的大业,也让马谡及其家人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对此,诸葛亮痛心疾首,事后他上书请求“自贬三等”,既有严肃法纪的意味,也是强烈自责的反映。对此,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对于下属受到党政纪处分甚至于被处以刑罚的事情,要敢于承担责任,对任何形式的敷衍塞责都要感到汗颜和羞愧。党纪国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从严治吏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个道理人人都会讲,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仍有人要打折扣,主要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做到全面、准确地认识干部,没有摆脱人情因素的制约,没有抱着对干部本人负责的态度来严格要求干部。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一下诸葛亮斩马谡时缘何眼泪纷飞,应是有助于我们汲取历史教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