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169669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地球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2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3 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

2、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假如你是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

3、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不足,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2 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准备大地球仪,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学生准备1 每人准备三根40厘米左右,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一个乒乓球、色笔。2 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1

4、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疑。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及认识过程和方法。2角色扮演,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3 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3学生放飞思维,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4学生观察地球仪,提出问题。一、地球的形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小幽默导入新课。两支军队正在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后面去偷袭!“问:地球真的是球形吗?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1)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宣读自己的资料。(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必要

5、的正面评价,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板书第一节课题:第一节 认识地球1 学生在领会这一幽默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1)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宣读资料。(2)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并绘制草图加以说明问题。2时空隧道。提出设想:假如你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学者,面对大地和天空,对其形状会做哪些思考或猜测?哪些自然现象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大地的形状?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绘制草图来说明自己的看法。3中国古代有哪些传说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关?讨论后板书: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4问: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

6、世界观。5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的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性。3学生讨论后发言(夸夫追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等)。4 学生可能的回答:如望远镜、交通工具、自然条件、宗教迷信等。5听教师讲述。6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真正认识到了地球是个球体?教师重点介绍航行的艰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探险精神教育。讨论后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9月-1522年9月7问:麦哲伦这一次环球航行就一定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6.学生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可以阅读书本,也可以说出自己所知。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发

7、言说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利用简图说明自己的观点。8讨论:如果环球航行还不能使你相信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讨论总结后板书:宇宙观测: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9.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强调:虽然不规则,但这种差别相对于地球庞大的体积显得微不足道,所以看上去像个正圆球。8.学生提出在现在科技水平下各种可能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质疑,使讨论更深入。9.观察照片.并在练习本上比较夸张的画出地球的真实形状。教师加以点评,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地球形状这一重点。二、地球有多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问: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问题导入地球大小的教学。板书:二

8、、地球的大小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课本16页2-5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地球的大小,你想知道哪些信息?3.教师简单介绍南北极、极半径、赤道、赤道半径,指导学生读课本2-5示意图。板书: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4.问:你能解释一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寓意吗?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如此吗?1 思考问题。学生发言说明自己所知。2 学生发言,说出关于地球的大小方面想知道的信息。3 学生发言后,看课本插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图中填写地球的基本数据。4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本课总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科学与迷信

9、的较量,也有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从“盖天说”到“浑天说”,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到人类太空遨游,才真正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并精确的制作出地球的模型,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板书设计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地球一、 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 6357千米二、地球的大小1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2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 地轴和南北两极2 赤道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在古代,已经有学者通过观察一些现象就断定脚下的大地是个球形,

10、甚至有人还大致测量了地球的大小,与今天人类用高科技手段获得的数据基本吻合。请查找资料,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或出一期墙报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学生提出与地球仪有关的问题。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学习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2学生对照地球仪,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表示方法。3重要经线、纬线的地理意义。3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完成地球仪模型。4创设情境,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互测掌握情况。一、纬线和纬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创设疑问,导入新课:谁能告诉老师,足球的气门芯位于足球表面的什么位置?

11、2 以教室中座位的横排和竖列为例,说明参照坐标建立的重要性,承转到经纬网的教学。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制作地球仪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则随着学生的回答,完成一幅包含主要纬线的示意图。纬线圈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线圈是哪一条纬线?相同度数的两条纬线是如何区分的?高中低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哪一条纬线可以将地球分为南北相等的两个半球?板书:纬线和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南北半球分界线1 学生会有五花八门的回答,但因为足球表面没有相应的参照,无法恰当的描述气门芯的位置。教师可以由此导入经纬网的教学。2 引导学生查看地球仪上纬线的特点及纬度的变化规律。3 通过读地球仪,在自己的乒乓球上描绘出赤道、3

12、00N、300S、600N、600S、900N、900S纬线。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并总结出纬线和纬度的基本特点。 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越向南北两极纬度数越大,纬线圈越小到南北极点缩小成点二、经线和经度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 展示大地球仪中教师用醒目线绳标示的经线,由学生说出经线的基本特点板书:经线和经度2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00经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板书:本初子午线(00经线)3 引导学生将其中的两根线绳移动到00经线两侧200经线上,问:这两条相同度数的经线是如何区别的?4 引导学生将两根线绳分别移动到西经1800和东经180

13、0。5 问:西经1800和东经1800在地球仪上是怎样的?与00经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相对的两条经线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6 引导座位右侧的同学,将两条线绳移动到200W和1600E经线处,然后跟座位左侧的同学比较地球仪上00经线和1800经线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海陆差异。板书:200W和1600E,东西半球分界线1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讨论总结出经线的基本特点。并用自己的三根线绳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2将三根线绳都移动到00经线位置后,互相查看。3学生根据观察和阅读课本18页回答:东经和西经的区别方法。4根据老师要求移动线绳到准确位置并相互验证。5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回答:是同一条经线。并且

14、与00经线是相对的。相对的两条经线经度之和为180度。6观察讨论后回答:200W和1600E组成的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上通过。可以避免将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三、经纬网1教师在自己的地球仪上粘贴一个“气门芯”标记,问:现在要确定一个气门芯的位置还困难吗?请说一说经纬网的重要作用。板书:经纬网2教师说出几个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值,学生回答该地名称。并鼓励学生看能否找出一个无法用经纬度表示的点。承转到地球仪模型的制作,巩固所学内容。3指导学生完成乒乓球上的经纬网绘制。4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模型制作。5完成课本19页第3题。作为本课时所学内容的总结。1学生讨论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气门芯”的具体方法。 可以很方便的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2根据经纬度确定位置后回答。自己对同学找出的点进行经纬度定位。3按照课本19页活动要求,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4 互相评价模型。5讨论完成课本19页第3题四、地球的运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设问:早晚冷,中午热,大家都知道是太阳高度角的不同造成的,那么,你知道在同一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呢?(地球的自转)2投影p68图4-18,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边演示,便让学生注意观察:a.地球自转的方向b.自转造成的现象3设问: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