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总结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168162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虚词【一】之 1.作动词:到,往晏子之齐夜驰之沛公军2.作代词:(1)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助词:(1)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宾语前置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3)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4)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

2、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二】而 1.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2.作代词。作第二人称你,你的而翁归,当与汝复算尔。(促织)【三】以 1.作介词

3、(1)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因为由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作连词。和而相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 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4)表示修饰关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4、四】于 1.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2. 比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3. 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被动标志)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五

5、】所 1.作助词。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所和以连用(1)表示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手段或凭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六】因 1、于是

6、,就。例:因取刃杀之。因谗之曰。 2、依照,根据。例: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因其固然。 3、依靠,凭借。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因河为池。 4、趁着,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沿袭。例:因遗策。【七】焉 1、兼词, “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然力足以至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2、哪里,怎么。例: 且焉置土石?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相当于“之”。例: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