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165017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亲子沟通的基本理念1、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么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父 母怎样教育。2、在心深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能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是每个孩子心 深处最大的期望。3、在每一个当下,父母都是在用他所掌握的最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存心伤害 孩子。4、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在教孩子沟通的方式。5、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6、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渴望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7、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8、每个孩子都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是这种解决问题的

2、潜能尚待开发。9、人生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依然可以 活的很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与问题相处。10、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切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11、每当父母利用权力和权威强迫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意识的一 次机会。12、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13、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而改变。14、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母才有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可能。提示说明:亲子沟通的目的:1、化解冲突(1)、行为冲突(2)、需求冲突(3)、价值观冲突2、维持和谐第一部分行为冲突一、行为的定义行为一定

3、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 辨别“行为”与“评价”。二、行为的划分1、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情绪的行为。2、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3、行为接纳线 影响行为接纳线上下移动的因素:(1)、对象的变化不同的对象,父母接纳的程度不同;年龄的不同,父母接纳的程度不同;性别的不同,父母接纳的程度不同。(2)、环境的变化(3)、时间的变化(4)、父母的心里状况提示说明:父母态度不一致 父母对待孩子的教养态度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不要为此而疚、焦虑或怀有罪恶感。 对不同孩子一样行为的接纳程度不必强求一视。因为孩子的状况各不一样,你可根据具体

4、情 况决定是否接纳他的行为。父母的态度前后自相矛盾是正常的现象。因为父母的心情、状况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因此对 孩子一样行为的接纳程度不一致是无法避免的。父母没有必要都接受不同环境中的一样行为。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一样行为,对父母产生不 同的影响,因而父母很难都接受或都不接受,应视具体环境而决定。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会永远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父母双方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看 法也无法永远保持一致。最佳的方法是每个人应真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面对孩子的问题。三、行为目的、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他的目的,就是满足心理的需求;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较高层次的心理需 求就是“社会兴趣”;社会兴趣的满足来自两

5、个方面:(1)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2)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一)满足需求的方式孩子会可尝试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兴趣”,并将能为自己产生最好结果的行为保留下来,而放弃其他无效的行为;这种被保留下来的行为经过反复使用发展成为单一清楚的行为模式。行为选择:婴儿饿了,哭,挥舞手脚等;行为模式:要买玩具,哭闹。(二)满足需求的途径孩子会用父母可接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否则,会用不可接受的行为。 随着“社会兴趣”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孩子会变换自己的目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三)行为的目的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12 岁以下):1、获得注意2、争取权力3、

6、报复4、自暴自弃(四)行为目的变化趋势变化路线图A 路线B 路线C 路线四、行为目的的觉察:父母的感受行为目的困扰、苦恼获得注意没面子、下不了台、权威受到威胁争取权利痛心、伤心报复失望、放弃、束手无策自暴自弃1、验证获得注意“你是不是觉得没有人注意你?”“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你是不是觉得你在做功课时,需要有人陪着?”2、验证争取权力“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要做一些事情,最好别人少管你?”“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决定?”3、验证报复“你是不是觉得受了伤害?”“你是不是觉得别人不关心你?”“你是不是觉得如此做心里会舒服些、快乐些?”4、验证自暴自弃“你是不是觉得没有办法帮助自己?”“你

7、是不是想放弃一些事情?”“你是不是觉得最好别人不要理你?”五、引导正向行为邀请孩子做一些家庭事务,提供孩子为家庭有所贡献的机会(所有东西都没有孩子归属感获得 满足和他们未来的成长来得重要),让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 对被自己任课的行为表示感激,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接纳。 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经历正反两面的结果。第二部分 问题归属一、问题归属的判断标准:谁的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二、亲子之间问题归属的状态:1、问题的来源(1) 、孩子的问题(2) 、父母的问题(3) 、孩子一父母的(4) 、父母一孩子的2、父母与孩子相处可以分为四种状况(

8、 1)、父母有问题。( 2)、孩子有问题。( 3)、双方无问题。( 4)、双方都有问题。3、确认问题归属( 1)、孩子告诉你,他很担心这次考试会失败。( 2 )、女儿说她不喜欢哥哥的朋友。(3.)、孩子将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并留给你清理。(4) 、在弹吉他的孩子要求你听一听她弹奏的乐曲。( 5)、你的孩子放学没有按时回家,你去学校接他也没有接到。 (6)、你的婴儿在打预防针时,哭了起来。( 7 )、女儿起床太晚,不能按时赶到学校,你也没有车送她上学。 (8)、你十二岁的女儿在暑假时,因为没有外出旅游的机会而闷闷不乐。( 9)、每次当你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要离开时,小孩就开始哭。(10) 、你的小孩开

9、玩笑的取笑你,说你这么老了,还去上亲子沟通的课。(11) 、孩子怕黑,而且每天晚上都钻进父母的被窝里,使父母感到很不自在。(12) 、在家庭中,常讨论时事与当代话题,如:交通规则、营养保健、体育活动等。联系: 尝试写出(各写 10 个)1、父母的问题:2、孩子的问题:3、父母的问题导致孩子的问题:4:、孩子的问题导致父母的问题:5、双方的问题:6、双方无问题:提醒说明: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对责任感的需求。当孩子有问题时,父母有协助的责任,协助孩子负起自行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孩子 的问题“揽”过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

10、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能接受到的多少来衡量。 当父母有问题时,应先看清问题的真相,再找出有效解决办法,而不能简单地把问题转嫁 给孩子,把孩子推进“问题区”。当父母和孩子都在问题区时,父母首先得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没有能力协助孩子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孩子有问题说明 孩子的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烦恼、沮丧、生气、焦 虑等不舒服的感觉)。提示“孩子有问题”并不是说孩子做错了什么,也不一定与父母有关。一、无效协助(一)沟通中的12 个绊脚石1、命令、指示、指挥(1)解释: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事情或不许做什么事情,给他下命令,指挥他。(2)典型语言:“你现在必须做

11、作业!” “你现在马上停止玩游戏!” “我不管别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须打扫院子!” “从现在起不许用那种态度跟妈妈讲话!”“只有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你今天的任务就是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再预习明天的课程,然后再背诵一 首唐诗。”(3)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他的感情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他必须遵从父母的高清需要。“我不在乎你想干什么,你立刻到房间里来”它们传达的意思是不接受孩子的行为。“不许乱动”它们是孩子产生对父母权力的惧怕,孩子听到的是比他强大的人威胁要伤害他。“到你 的房间去!你要是不去,我就不客气了”)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反感或是愤怒,常常引起孩子发泄敌视情绪、发愤、反击、抵抗

12、、 考验父母的意志。它们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和能力。“不许动那盘菜” “离你 弟弟远点儿”)(4)可能造成的结果 会使双方沟通不良,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 让孩子没有责任感,让孩子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负责任; 孩子没有价值感,觉得“我是不重要的”;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情绪。2、警告、责备、威胁(1)解释:以警告、责备或威胁的语气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典型语言:你不听话,就让你爸爸打你!” 我已经给你说过三遍了,再记不住,今天晚上就不要睡觉了!” 再说一句那样的话,就给我离开房间!” 不听我的话,你就不要呆在这个家里了,你该

13、去哪里去哪里!” 再考不与格,看我怎么收拾你!”(3)所传达的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让孩子感到害怕和顺从。“再不听话你就试试看,打不死你!”) 它们会和命令、指示、指挥一样招致反感和敌视。“要是你不立刻上床睡觉,我马上把你关到门外去! ”) 它们传达的意思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愿望。“你要是敢到玲玲家去,你就永远 别回来!” 面对威胁,孩子会产生挑战父母的欲望。“我就是要去,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些信息同样使孩子想考验一下父母威胁的坚定性。孩子被警告不要做某些事情,但有时他们会忍 不住诱惑,想亲自看看父母预见的后果会不会真的发生。(“我倒要试试看,你说的是不是真的,有 这么严重吗?”)( 4

14、)可能造成的后果:造成沟通不良,父母和孩子是的不平等的; 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顺从;威胁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侥幸”的心理,学会投机取巧,甚至欺骗; 会导致孩子的愤怒、生气或者孤僻,没有主见。3、说教、规劝、教训( 1)解释: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 2 )典型语言: 做学生的应该尊重老师,跟老师说话时,应该谦虚、认真,不能用那样挑衅的口气!” 现在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将来考个好大学。考不上大学,将来是不会有出息的!” 你应当像玲玲那样把字写得工工整整的。”你要学会懂礼貌,尊重长辈。”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学习是很努力的,哪像你一样散漫!”(3)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是要让孩子承受外界施展的权威、

15、职责或义务。对“应该” “应当”和“必须” 这样的措辞,孩子可能会进行更加强烈的抵抗,可能会更加强烈的坚持自己的立场。它们可能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相信他们的判断力一一他最好还是接受别人认为是正确的 东西。(“你应当做正确的事情”它们可能引起孩子的疚感一一他是个“坏孩子”(你不应这样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需要思考,只听父母的就行了。(4)可能造成的后果: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或自卑感,感到自己不好。 会引起孩子的自我辩护或争论,使沟通成为一场争论。会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嫌父母啰嗦。4、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1)解释: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供孩子参考。( 2 )典型语言: “你最好先做完数学作业再做语文作业。”“如果是我,我肯定不理他。”“我建议你去找老师谈谈。”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就去听听故事、看看电视、找同学聊聊天。” “玲玲不理你,你可以找别的小朋友去玩嘛!(3)所传达的信息:不相信孩子能解决他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